藕益大師---選佛譜---卷四選佛譜卷第四【第八、增上定學門(凡十三位)】  譜曰。學佛之人。若欲成就一切功德。若欲發生無漏智慧。必藉禪定之力。故次戒學。須明定學。禪定?攝三乘一乘。若因若果諸法。罄無不盡。故名增上也。是中次第。前文已明。故不復出。  六妙門禪(那那。兜率天。那謨。大梵天。謨謨。光音天。阿阿。十六特勝。阿彌。通明觀。彌彌。阿陀。皆九想觀。彌陀。八念觀。陀陀。十想觀。那佛。煖位。謨佛。頂位。阿佛。初果。彌佛。見地。陀佛。初住。佛佛。圓信。)  譜曰。六妙門者。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也。妙名涅槃。此法能通至涅槃。故名妙門。一修數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也。二修隨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虛凝。心相漸細。患數為麤。意不欲數。應捨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心住息緣。無分散意也。三修止者。心?漸息。覺息長短?身。入出息任運相依。意慮怡然凝靜。覺隨為麤。應當捨隨修止。制心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靜其心也。四修觀者。自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應作是念。今此三昧。雖復寂靜。而無慧方便。不能破壞生死。於定心中。以心眼諦觀此身中細微入出息想。如空中風。皮筋骨肉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內外不淨。甚可厭惡。復觀定中喜樂等受。悉有破壞之相。是苦非樂。又觀定中心識。無常生滅。剎那不住。無可著處。復觀定中善惡等法。悉屬因緣。皆無自性。如是觀時。能破四倒。不得人我。定何所依也。五修還者。如是觀時。覺息入出?諸毛孔。心眼開明。徹見內三十六物及諸蟲戶。內外不淨。眾苦逼迫。剎那變易。一切悉無自性。心生悲喜。無所依倚。得四念處。破四顛倒。爾時觀解?發。心緣觀境。分別破析。覺念流動。非真實道。應當捨觀修還。?知觀從心發。若隨析境。不會本源。?須返觀此心。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耶。為從非觀心生耶。若從觀心生。則先已有觀。今實不爾。所以者何。數隨止三法中。未有觀故。若從非觀心生。則非觀心為滅生。為不滅生。若不滅生。?二心並。若是滅。法已謝。不能生現在。若言亦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空。空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忘。還源之要也。六修淨者。若心慧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析。返本還源。當知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則不離境智縛。以心隨二邊故。爾時應須捨還。安心淨道。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息妄想垢。息分別垢。息取我垢。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名為修淨。亦不得能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作是修時。豁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三昧正受。心無依倚。或得五方便相似無漏慧發。(一別總相念處。二煖。三頂。四忍。五世第一)或得苦法忍。乃至九無礙道等。三乘真無漏慧發也。 那那兜率等者。修而未成。隨善根力。及禪定力。生欲色天。以其亦世間故。 阿阿十六特勝等者。隨次第門漸增進故。 那佛謨佛煖頂位者。發相似無漏慧。未斷惑故。 阿佛初果者。生滅門中。創發真無漏慧故。 彌佛見地者。無生門中。創發真無漏慧故。 陀佛初發心住者。發大乘相似無漏慧故。 佛佛圓十信者。六妙門?能具一切佛法故。  十六特勝(那那。大梵天。那謨。光音天。謨謨。?淨天。阿阿。通明觀。阿彌。九想觀。彌彌。阿陀。皆八念觀。彌陀。十想觀。陀陀。八背捨。那佛。頂位。謨佛。忍位。阿佛。二果。彌佛。薄地。陀佛。三住。佛佛。圓信。)  譜曰。十六特勝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身。五除諸身行。六受喜。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此十六法。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來遣去。)言特勝者。從因緣得名。如外道等。並能修得四禪四空。而無對治觀行。故不出生死。此十六法。有定有觀。具足諸禪。能發無漏。故名特勝也。若以十六法橫對四念處。每念處有四法。共成十六。此易可知。今約豎對三界。以明修證之相。一知息入。二知息出者。對代數息也。行者調息??。一心依隨於息。息入時。知從鼻端入至臍。息出時。知從臍出至鼻。如是一心照息。依隨不亂。爾時知息麤細之相。知風喘氣為麤。息相為細。麤?調之令細。如守門人。知人出入。亦知好人惡人。知好則進。知惡則遮。復知輕重。滑澀。冷煖。久近。復知因入出息。則有一切眾苦煩惱。生死往來。輪轉不息。心知驚畏。若闇心數息。無有觀行。正修證時。多生愛見慢等諸煩惱病。(愛者。愛著此數息。見者。謂見我能數。慢者。謂我能數。以此慢他。)今隨息時。?知此息無常。命依於息。以息為命。一息不還。?便無命。知息無常。?不生愛。知息非我。?不生見。悟無常。?不生慢。此則從初方便。已能破諸結使。不同數息。以一心依息。令心不散。得入禪定。故名亦愛。覺悟無常。故名亦策。與定相應。名亦有漏。觀行不著。名亦無漏也。三知息長短者。對欲界定也。外凡證欲界定時。都不覺知息中相貌。今此中初得定時。?覺息中長短之相。覺悟無常。轉更分明。證欲界定。故名亦愛。觀行覺無常。故名亦策也。四知息?身者。對未到地定也。凡外證未到地。直覺身相泯然如虛空。爾時實有身息。但以眼不開故。不覺不見。今特勝中發未到地時。亦泯然入定。?覺漸漸有身如雲影。覺出入息?身毛孔。亦知息長短相等。見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無常生滅。覺身空假不實。亦知生滅剎那不住。三事和合。故有定生。三事?空。則定無依。知空亦空。於空不著。亦愛亦策。如前說也。五除諸身行者。對初禪覺觀支也。言身行者。欲界身中。發得初禪。則色界四大造色。觸欲界身。欲界身。根生識。覺此色觸。二界色相依共住。故名為身。身?覺支。從此身分生觀。知身中之法有所造作。故名身行。身行?是觀支。言除者。因覺息?身。發得初禪。心眼開明。見身三十六物臭穢可惡。爾時?知三十六物由四大有。頭等六分。一一非身。四大之中。各各非身。此?是除欲界身也。又於欲界身中。求色界四大不可得。名除初禪身。所以者何。若言有色界造色者。為從外來。為從內出。為在中間住。如是觀時。畢竟不可得。但以顛倒憶想故。言受色界觸。諦觀不得。?是除初禪身。身除故。身行?滅也。六受喜者。對破初禪喜支也。根本禪中喜支。從隱沒有垢覺觀後生。?無觀慧照了。多生煩惱。故不應受。今於淨禪覺觀支中生喜。以有觀行破析。達覺觀性空。則所生喜亦空。於喜不著。無諸過罪。故說受喜。如阿羅漢不著一切供養。故名應供也。七受樂者。對破初禪樂支也。根本禪無觀慧。樂中多染。故不應受。今知樂性空。不著。故無過罪。說受樂也。八受諸心行者。對破初禪一心支。若根本禪入一心時。心生染著。故不應受。今知此一心。虛誑不實。一心非心。?不取著。?無過罪。?是三昧正受。故說受諸心行也。九心作喜者。對二禪內淨喜也。根本二禪喜。從內淨發。以無智慧照了。多生受著。今觀此喜。?知虛誑。不生受著。名喜覺分。從正觀心。生真法喜。故名心作喜也。十心作攝者。對二禪一心支也。二禪喜動。今返觀喜性。?知空寂。畢竟定心不亂。不隨喜動也。十一。心作解脫者。對破三禪樂也。三禪有?身之樂。凡夫得之。多生愛縛。不得解脫。今以觀慧破析。知此樂從因緣生。空無自性。虛誑不實。觀樂不著。心得自在也。十二觀無常者。對破四禪不動也。三禪為樂所動。故四禪名不動定。凡夫得此。多生常想。心生愛取。今觀此定生滅代謝。三相所遷。知是破壞不安之相也。十三觀出散者。對破空處也。出者。出離色界。散者。散三種色。又出離色界。心依虛空。消散自在。不為色法所縛。故名出散。凡夫得此。謂是真空安隱。心生取著。今觀虛空處定。知是四陰和合而有。無自性。不可取。所以者何。若言有出散者。為虛空是出散。為心是出散。若心是出散者。過去心已謝。未來心未生。現在心不住。何能出耶。若空是出散者。無知之法。有何出散。?不得空定。則心無受著也。十四觀離欲者。對識處也。一切愛著外境。皆名為欲。從欲界乃至空處。皆是心外之境。若虛空為外境。識來領受此空。?以空為所欲。今識處定緣於內識。離外空欲。故名離欲。凡夫得此。無慧眼照了。謂言心與識法相應。真實安隱。?生染著。今以觀慧破析。知三世識。皆不與現在心相應。故此識定。但有名字。虛誑不實也。十五觀滅者。對無所有處也。此定緣無為法塵。心與無為相應。對無為法塵。發少分識。凡夫謂為心滅。深生愛著。為其所縛。今觀此少識。亦有四陰和合。無常無我虛誑不實。譬如糞穢。多少俱臭。不染著也。十六觀棄捨者。對非想非非想也。非非想。是兩捨之對治。從初禪來。但有偏捨。無有兩捨。今此定雙捨有無。又是捨中之極。故名棄捨。凡夫得此。謂為涅槃。無有觀慧覺了。不能捨離。今知此定。亦是四陰。二入。(意入。法入。)三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及十種細心所等。(觸。作意。受。想。思。欲。解。念。定。慧。)和合所成。無常苦空無我。虛誑不實。不應計為涅槃。?知空寂。?不受著也。行者爾時。深觀棄捨。?便得悟三乘涅槃。然未必須皆具十六。或得三二特勝。?便發悟。亦有利根。初隨息時。覺悟無常。?發無漏。由其從初俱發根本定故。名亦有漏。於中觀慧破析不著。名亦無漏。一往勝六妙門也。  通明觀(那那。光音天。那謨。?淨天。謨謨。廣果天。阿阿。九想觀。阿彌。八念觀。彌彌。阿陀。皆十想觀。彌陀。八背捨。陀陀。八勝處。那佛。忍位。謨佛。世第一。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五住。佛佛。圓信。)  譜曰。通者。從初修習。?通觀息色心三事。若觀息時。?通照色心。若觀色乃至心。亦如是也。明者。此法明淨。能開心眼。無諸闇蔽也。觀一達三。徹見無礙。故名通明。又善修此禪。必發六通三明。故名通明。云何修習。行者從初安心。?觀息色心三事俱無分別。云何觀息。謂攝心靜坐。調和氣息。一心諦觀息想?身出入。若慧心明利。?覺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來無所經由。去無所履涉。雖復明覺息入出?身。如空中風。性無所有。是則略說觀息如相。次觀色如。?知息依於身。離身無息。?應諦觀身色。本自不有。皆是先世妄想因緣。招感今世四大造色。圍虛空故。假名為身。一心諦觀頭等六分。三十六物。及四大四微。一一非身。四微四大。亦各非實。尚自不有。何能生六分之身。三十六物。爾時無身色可得。心無分別。?達色如。次觀心如。當知由有心故。則有身色去來動靜。若無此心。誰分別色。色因誰生。諦觀此心藉緣而有。生滅迅速。不見住處。亦無相貌。但有名字。名字亦空。?達心如。復次若觀息時。?不得息。?達色心空寂。何以故。三法不相離故。若不得色心三事。?不得一切法。所以者何。由此三事和合。能生一切陰入界眾苦煩惱。善惡行業。往來五道。流轉不息。若了三事無生。則一切法本來空寂。是則略說初心修習之相。其證入相。亦有欲定。未到地定。四禪。四空。種種支林功德。而與根本諸禪。其相永殊。若二乘人。於一一禪中。皆能獲得不壞解脫。無礙解脫。三明六通。故名為通明觀。若大士住此一一禪時。?得無礙大陀羅尼也。今亦一往約次第門。較逾十六特勝而已。(亦世間亦出世間禪竟)  九想觀(阿阿。八念觀。阿彌。十想觀。彌彌。阿陀。皆八背捨。彌陀。八勝處。陀陀。十一切處。那佛。世第一。謨佛。初果。阿佛。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七住。佛佛。圓信。)  譜曰。按禪波羅密。出世間禪有二。一對治無漏。二緣理無漏。緣理者。?是四諦十二因緣真空正觀。緣理斷惑。名為慧行。(應是出世慧學所攝。)今明對治。乃是緣事起行。破諸煩惱。名為行行。復分為二。一壞法道。善修之者。發真無漏。成壞法阿羅漢。二不壞法道。善修之者。成不壞法大阿羅漢。先明壞法觀。凡有三種。一者。行人心厭六欲。(一威儀欲。二言語欲。三形貌欲。四色欲。五細滑欲。六所著人相欲。)猶如怨賊。故修九想以為對治。二者。作九想時。雖破壞六欲。而多生恐怖。若修八種正念。恐怖?除。三者。?貪欲心薄。又無恐怖。欲斷三界結使。?應進修十想。十想成就。便殺結賊。成阿羅漢。是人?壞滅欲界身相。不能具足三界觀鍊熏修。三明八解。故名壞法觀也。初明九想者。一脹想。二壞想。三血塗想。四膿爛想。五青瘀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復以死想為初方便。此法能轉不淨中淨顛倒想。能破婬欲諸煩惱賊。然利根者。則懸心存想死脹等事。悉得成就。若鈍根人。懸作不成。必須見人初死。至尸所。取是相已。繫心修習。?見相分明。心想成就。?發三昧。於後雖離死尸。隨想?見。修此九想。必須增想重修。令觀行熟利。隨所觀時。心?與定相應。想法持心。無分散意。此則能破六欲。除世貪愛。謂初死想。破威儀言語二欲。次脹想。壞想。噉想。破形貌欲。次血塗想。膿爛想。青瘀想。多破色欲。次骨想。燒想。多除細滑欲。九想通除雜欲。及所著人相欲。噉想。散想。骨想。偏除人相欲。殘噉離散白骨中。不見有人可著故。以是能破欲結。亦薄瞋癡。三毒薄。九十八使山皆動。漸漸增進。以金剛三昧摧結使山。得三乘道。又若善修九想。?具十想。又九想?是菩薩摩訶衍。又不淨觀中。?能成就一切佛法也。那那等三不行者。修無漏觀。必捨欲纏故。餘皆例前可知。  八念觀(阿阿。十想觀。阿彌。八背捨。彌彌。阿陀。皆八勝處。彌陀。十一切處。陀陀。九次第定。那佛。世第一位。謨佛。初果。阿佛。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七住。佛佛。圓信。)  譜曰。八念者。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捨。六念天。七念出入息。八念死。修此八念。皆能恐怖。亦能趣道。或次第修行入道。或一一念各得入道。乃至八念?摩訶衍。具足一切佛法。例可知。  十想觀(阿阿。八背捨。阿彌。八勝處。彌彌。阿陀。皆十一切處。彌陀。九次第定。陀陀。師子奮迅三昧。那佛。世第一位。謨佛。初果。阿佛。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七住。佛佛。圓信)  譜曰。十想者。一無常想。二苦想。三無我想。四食不淨想。五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死想。七不淨想。八斷想。九離想。十盡想也。一往約位者。壞法人於乾慧地。已具前九想。伏諸結使。今修無常等三想。皆是總相觀。為破六十二見諸顛倒法。入見道故。次食不淨等四想。為初果二果入修道中。以別相事觀。助成正觀。斷欲界煩惱。證三果故。後斷離盡三想。為三果人行阿羅漢向。修無學道。斷離色無色愛故。然此中趣道相?有三種。一者漸入壞法道。如前所明。二者非漸次入。從初發心。?具修十想。斷諸結使。得阿羅漢。三者隨分入道。於十想中。隨修一想。善得成就。?能斷結。證阿羅漢。又大士行菩薩道時。心廣大故。欲為一切眾生習甘露法藥。雖知諸法畢竟空寂。而亦具足成就十想。於一一想中。次第入一切法門。旋轉無閡。為眾生說。當知十想?是摩訶衍也。(壞法觀竟)  八背捨觀(謨謨。鈍根阿那含。阿阿。八勝處。阿彌。十一切處。彌彌。阿陀。皆九次第定。彌陀。師子奮迅三昧。陀陀。超越三昧。那佛。謨佛。皆四果。阿佛。已辦地。彌佛。支佛地。陀佛。八住。佛佛。王三昧。)  譜曰。按禪波羅密。不壞法道有六。分為四意。謂觀鍊熏修。一者背捨。及勝處。一切處。此三並屬觀禪。背捨是初行。勝處是中行。一切處是後行。悉為對治。破根本味禪中無明貪著。及淨法愛也。二者九次第定。?是鍊禪。三者師子奮迅三昧。?是熏禪。四者超越三昧。?是修禪。今言八背捨者。一。內有色相外觀色。是初背捨。行者欲修此無漏觀行。必須精持五篇諸戒。極令清淨。復當精勤勇猛。大誓莊嚴。心無退沒。然後端身正心。諦觀左足大拇指。想如大豆脹黑。觀此相成。?復想脹起如梨豆大。如是乃至見一拇指如雞卵大。次觀二指三四五指亦然。次觀腳心。腳踵。腳踝。〔足*專〕。膝。〔月*坒〕。臗。悉見腫脹。次觀右腳亦如是。復當靜心諦想大小便道。腰。脊。腹。背。胸。脅。悉見腫脹。復當靜心諦觀左胛。臂。肘。腕。掌。五指。悉見腫脹。乃至右胛亦如是。復當靜心諦觀頸。項。頭。頷。悉皆腫脹。舉身項直。如是從頭至足。從足至頭。循身觀察。但見腫脹。心生厭惡。復當觀壞。膿爛。血汙。大小便道。蟲膿流出。腹?拆破。見諸內藏及三十六物。臭爛不淨。心生厭惡。自觀己身。甚於死狗。觀外所愛男女之身。亦復如是。不可愛樂。修此觀時。若欲界煩惱未息。當久住此觀。令厭心純熟。若離貪愛。應進觀白骨。一心靜定。諦觀眉間。想皮肉裂開。見白骨如爪大。的的分明。次當想向上裂開皮肉。?見額骨。及髮際骨。復觀頂骨。亦見皮肉脫落。髑髏骨出。復當定心。從頭向下。想皮肉皆漸漸剝落至足。皮肉?盡。但見骨人節節相拄。端坐不動。爾時諦觀此骨。從因緣生。依因指骨。以拄足骨。依因足骨。以拄踝骨。乃至〔足*專〕骨。膝骨。〔月*坒〕骨。臗骨。腰骨。脊骨。肋骨。項骨。頷骨。牙齒。髑髏。依拄亦爾。復因項骨。以拄肩骨。乃至臂骨。腕骨。掌骨。指骨。如是展轉相依。有三百六十骨。一一諦觀。知大知小。知強知軟。共相依假。是中無主無我。何者是身。見出入息。但是風氣。亦復非身非我。觀受。觀心。乃至觀法。悉知虛誑。無主無我。作此觀已。?破我見。憍慢五欲。亦皆除滅。爾時復當定心。從頭至足。從足至頭。循身諦觀。深鍊白骨。乃經百千?許。筋脂?盡。骨色如珂如貝。深觀不已。?見骨上白光煜耀。(此是欲界定相。)見是相已。?當諦觀眉間。亦見白光??。悉來趣心。行者不取光相。但定心眉間。恬然任運自住。(此是未到地相。)善根開發。?於眉間見八色光明。旋轉而出。?照十方。皆悉明淨。八色者。一地色。如黃白淨地。二水色。如淵中澄清水。三火色。如無煙薪清淨之火。四風色。如無塵清風。五青色。如金精山。六黃色。如薝蔔華。七赤色。如春朝霞。八白色。如珂雪。隨是色相。悉有光耀。雖復見色分明。而無形質可得。此色超勝。非世所有。是相發時。心定安隱。喜樂無量。(覺此八色昔所未見。?覺支。分別八色其相各異。非世所有。?觀支。喜?喜支。樂?樂支。無顛倒想。三昧不動。?一心支。)行者復當從頭至足。深鍊骨人。還復攝心諦觀於額。復見八色光明旋轉而出。如是次第定心觀髮際。頂。兩耳孔。眉骨。眼骨。鼻。口。齒。頷骨。頸項骨。從上至下。三百六十諸骨諸節。悉見八色光明旋轉而行。行者攝心轉細。從頭至足。從足至頭。觀此骨人。悉見?身放光。普照一切。悉皆明淨。(若是大士。咸於光中見諸佛像。若行人善根劣弱。乃至四禪。方得見諸佛像。)?光明照耀。定心喜樂。倍上所得。是名證初背捨相。以內骨人未滅。故名內有色相。見外八種光明。及欲界不淨境。故名外觀色。行者見內外不淨色故。背棄欲界。心不喜樂。見八種淨色故。?知根本初禪。無明暗蔽。虛誑不實。境界麤劣。便能捨而不著。故論言。背是淨潔五欲。離是著心也。(欲界五塵。令貪著者沉沒三塗。名為不淨五欲。四禪。四空。及未到地欲界定等。雖生味著。皆名淨潔五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背捨。行者於初背捨後心。不受覺觀動亂。諦觀內身骨人。虛假不實。內外空疏。專取壞散磨滅之相。如是觀時。漸見骨人腐爛碎壞。猶如塵粉。散滅歸空。不見內色。是時但攝心入定。緣外光明。及與不淨。不受覺觀。於後內心。豁然明淨。三昧正受與大喜俱發。?見八種光明從內淨出。照明十方。倍勝於上。?證內法大喜光明。?知根本二禪虛誑麤劣。厭背不著。故名背捨。亦名無漏第二禪也。三。淨背捨身作證。是三背捨。行者於二背捨後心觀外不淨。悉皆壞盡。散滅無餘。亦不受大喜勇動。但攝心諦觀八色光耀之相。取是相已。深入三昧。鍊此八色。極令明淨。住心緣中。?泯然入定。定發之時。與樂俱生。見外八色光明。清淨皎潔。猶如妙寶光色。各隨其想。昱晃明照。?滿諸方。外徹清淨。外色照心。心?明淨。樂漸增長。?滿身中。舉體怡悅。?證此法。背捨根本三禪。心不樂著。是名無漏第三禪相。乃至四禪淨色。亦此所攝。但以無?身樂為異耳。四。虛空處背捨者。行人於欲界後。已除自身皮肉不淨之色。初背捨後。已滅內身白骨之色。二背捨後。已卻外一切不淨色。唯有八種淨色。至第四禪。此八種色。皆依心住。譬如幻色。依幻心住。若心捨色。色?謝滅。一心緣空。與空相應。?入虛空無邊處。然凡夫入此定。名為無色。佛弟子入此定。深心一向不迴。是名背捨。云何名深心。善修奢摩他故。云何名一向不迴。善修毗婆舍那。空無相無願故。能捨根本著心。?不退沒輪轉生死故。五。識處背捨。六。不用處背捨。七。非想非非想處背捨。亦當如是分別。八。滅受想背捨者。佛弟子厭患散亂心故。入定休息。似涅槃法安著身中。故名身證。行者修此背捨。必須滅非非想陰入界及諸心所法。當知非非想中。雖無麤煩惱。而具足四陰。二入。三界。及十種細心所法。又有無色愛。無明。掉。慢。心不相應諸行。如是等苦集法和合因緣。則有非非想定。前於非非想背捨中。雖知是事。不著非非想處。而未滅諸心所法。今欲入滅受想背捨。必須不受非想。一心緣真。絕陰界入。則非非想陰界入滅。一切諸行因緣悉滅。觸滅。乃至慧滅。愛無明等諸煩惱滅。一切心所法滅。一切非心所法亦滅。是名不與凡夫共。非是世間法。先以能觀真之受想。滅非非想苦集之受想。復知能觀真之受想。亦非究竟寂滅。?捨能觀真之(定)受(慧)想。捨此緣真定(受)慧(想)二心。故名滅受想背捨。譬如以後聲止前聲。前聲?息。後聲亦息。此定亦爾。能觀真之受想?息。心與滅法相應。滅法持心。寂然無所知覺。故云身證受想滅。此定中六識不行。若欲出入。但聽本要期長短也。修此八背捨入道。有三種不同。一者。先用背捨破遮道法。後修勝處等五。方發無漏。二者。厭離生死。欲速解脫。?於此中發真無漏。證三乘道。三者。厭離心重。但證初背捨時。?深觀四諦。發真證道。若菩薩心如虛空。無所取捨。以方便力。善修背捨。具足成就一切佛法。度脫眾生。當知背捨?是菩薩摩訶衍也。 謨謨鈍根那含者。思惑未盡。生四空天故。 那佛謨佛皆四果者。無漏定力。但遇佛字。必出生死。那謨以表法執。故為定性聲聞也。 阿佛已辦地者。法執?輕。應速迴心故。 彌佛辟支佛地者。功行稍進。能侵習氣故。 陀佛八住者。?摩訶衍故。 佛佛王三昧者。開權顯實故。  八勝處觀(謨謨。善現天。阿阿。十一切處。阿彌。九次第定。彌彌。阿陀。皆師子奮迅三昧。彌陀。超越三昧。陀陀。那佛。謨佛。皆四果。阿佛。已辦地。彌佛。支佛地。陀佛。九住。佛佛。王三昧。)  譜曰。八勝處者。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謂行者自觀己身不淨。亦觀所愛人不淨。脹爛白骨。心甚厭惡。如初背捨中說。故名內有色相。由其觀道未增。觀多畏難攝故。所以外觀色少。言若好若醜者。善業果色名好。惡業果色名醜。或所觀種種不淨名醜。憶念妄生淨想名好。或能生婬欲色名好。能生瞋恚色名醜。勝知勝見者。觀心?熟。於好色不貪愛。於醜色不瞋恚。但觀色是四大因緣和合而生。如水沫不堅固。智慧深達假實之相。住是不淨觀中。婬欲瞋恚諸結使來。能不隨故。名為勝處。復次所觀自身他身三十六物不淨名醜。所觀白骨流光淨色名好。見不淨時。?知虛假。心不畏沒。見淨色時。知從緣生。心不愛染。是名勝知勝見。復次於少緣中。隨意觀色。轉變自在。亦能善制觀心。故名勝處也。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謂行者觀心?調。更於定中廣觀外色。所謂諦觀一死尸。乃至十百千萬。一國土。乃至十百千萬國土。一閻浮提。乃至一四天下等。皆見悉是死尸。若觀一膨脹時。悉是一切膨脹。乃至壞血膿爛青瘀剝落。亦復如是。?廣見死尸不淨。心甚厭惡。次觀一死尸脫除皮肉。但見白骨。一切死尸。亦復如是。見諸白骨?滿世界。此觀?成。復當定心諦觀內身白骨。鍊使明淨。如珂如貝。次見外諸骨人。悉皆起立。行行相對。羅列舉手而來。行者於三昧中。?知此皆隨想而來。無有定實。心不驚怖。復當默念。訶此骨人。咄。汝諸骨人。從何而來。如是訶時。?見骨人悉還躄地。如是或至多返。次應深觀內骨。?見光明普照十方。一切骨人為光所照。悉亦明淨。此觀成時。於一切怨親中人及諸好醜。其心平等。無有愛恚。是名若好若醜勝知勝見。復有師言。若但觀一切人。見不淨白骨。是名少。若作大不淨觀。是名多。大不淨觀者。為破一切處貪愛故。觀象馬牛羊飛禽走獸之屬。悉見為死尸膨脹。次觀飲食。皆如蟲如糞。衣服絹布。猶如爛皮。錢財金寶。如毒蛇蚖。穀米。如臭死蟲。宅舍田園國土城邑大地山川林藪。皆悉爛壞。臭處不淨。流溢滂沱。乃至見白骨狼籍。一切世間不淨如此。甚可厭患。於三昧中。隨觀?見。迴轉自在。能破世間一切好醜愛憎貪憂煩惱。故名勝知勝見。此二勝處。位皆在初禪也。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勝見。觀行方法。不異於前。但以內無色相為異。滅內色方法。如第二背捨中說。行者為欲界煩惱難破。故於第二禪中。重修此二勝處。除滅下地結使。令無遺餘。亦以重轉變觀道。令利熟增明。牢固不失。功力轉勝也。五。青勝處。六。黃勝處。七。赤勝處。八。白勝處。行者不受三禪身證之樂。入第四禪時。念慧清淨。四色轉更光顯。如妙寶光明。勝於前色。故名勝處。復次於四禪中。用不動智慧。鍊此四色。少能多。多能少。轉變自在。欲見?見。欲滅?滅。故名勝處。復次於三昧中見是勝色。結漏未斷。或生法愛。為斷法愛。諦觀此色。知從心起。譬如幻師。觀所幻色。則不生著。是時背捨轉名勝處也。修此亦有三種不同。例前可知。菩薩深修勝處。於勝處中。發大神通。摧伏天魔。破諸外道。度脫眾生。?是摩訶衍也。 謨謨善現天者。色定轉明。思惑未盡故。 陀陀亦四果者。無漏定力。亦能出苦故。  十一切處觀(謨謨。色究竟天。阿阿。九次第定。阿彌。師子奮迅三昧。彌彌。阿陀。皆超越三昧。彌陀。四果。陀陀。辟支果。那佛。四果。謨佛。辟支佛果。阿佛。已辦地。彌佛。支佛地。陀佛。十住。佛佛。王三昧。)  譜曰。一。青一切處。二。黃一切處。三。赤一切處。四。白一切處。五。地一切處。六。水一切處。七。火一切處。八。風一切處。九。空一切處。十。識一切處。是名十一切處。行者住第四禪中。已成就自在勝色。爾時應用念清淨心。捨七種色。直念青色。取少青光燄相。如草葉大。一心緣中。?與少青相應。觀心運此少青?照十方。?見光明。隨心普照一切世間。皆見青相?滿。停住不動。如青世界。是名青一切處。餘七修相亦爾。行者?成就八一切處。欲入空一切處。當入虛空背捨。但背捨緣狹。未名一切處。今更廣緣十方虛空。故名空一切處。欲入識一切處。亦當先入識處背捨。於識定中。廣觀此識。?滿十方。皆見是識。故名識一切處。?得一切處成。若欲修一切入。當以一切處為本。然後用善巧觀心。於青一切中。令黃白等皆入其中。不壞青之本相。而能於青色中。具見餘色。餘亦如是。是名十一切入。此中趣道之相。亦可例如前說。若菩薩修之。欲令神通普?。成就普現色。具足一切法界中事故。亦名一切處波羅密也。(不壞法觀竟)  九次第定(謨謨。鈍根那含。阿阿。師子奮迅。阿彌。超越三昧。彌彌。阿陀。皆四果。彌陀。已辦地。陀陀。支佛地。那佛。已辦地。謨佛。支佛地。阿佛。十住。彌佛。圓十信。陀佛。王三昧。佛佛。圓十住。)  譜曰。行者?具足諸禪。今欲入九次第定。先當從淺至深。修鍊諸禪定觀之法。極令調柔利熟。然後總合定觀二法。一心齊入。善斷法愛。自識其心。從初調心入一禪。不令異念間雜。如是乃至滅受想定。所以者何。根本禪中。定多智少。故心不調柔。入禪有間。背捨等觀多定少。故心亦不調。入禪有間。如車二輪。一強一弱。則載不安穩。今?定觀均等。定深智利。定深。故在緣不散。智利。故進入無閡。從一禪起入一禪時。心心相次。利疾無雜。非但次第調柔。心無間雜。亦復增益諸禪功德。轉深微妙。如鍊真金。光色更增。價直亦倍。故名鍊禪也。 謨謨鈍根那含者。未得漏盡故。 彌彌阿陀皆四果者。無漏功極故。 彌陀已辦地。陀陀支佛地者。妙定力深。不滯偏真故。那佛謨佛亦同者。別惑雖存。已覺?空故。 佛佛圓住者。證禪實相故。  師子奮迅三昧(阿阿。超越三昧。阿彌。已辦地。彌彌。支佛地。阿陀。八住。彌陀。九住。陀陀。十住。那佛。九住。謨佛。十住。阿佛。十行。彌佛。圓信。陀佛。王三昧。佛佛。圓住。)  譜曰。般若經說。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師子奮迅三昧。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如是次第入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滅受想定。從滅定起。還入非非想定。從非非想定起。還入無所有定。如是次第還入識處。空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譬如師子奮迅之時。非但能前進。奮迅而去。亦能卻行。奮迅而歸。一切諸獸所不能爾。行者入此法門。亦復如是。上來諸禪所不能爾。住此法門。?能覆卻?入一切諸禪。熏諸觀定。悉令通利。轉變自在。出生諸深三昧。種種功德。神智轉勝。故名熏禪。譬如牛皮熏熟。隨意作諸世物也。此唯利根聲聞。乃能修之。故不復墮定性果位。  超越三昧(阿阿。已辦地。阿彌。支佛地。彌彌。菩薩地。阿陀。九住。彌陀。十住。陀陀。初行。那佛。十住。謨佛。初行。阿佛。十迴向。彌佛。圓信。陀佛。王三昧。佛佛。圓住。)  譜曰。般若經說。行者依師子奮迅三昧。逆順出入超越三昧。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從初禪起。超入非非想處。從非非想處起。入滅受想定。從滅受想定起。還入初禪。從初禪起。入滅定。滅定起。入二禪。二禪起。入滅定。滅定起。入三禪。三禪起。入滅定。滅定起。入四禪。四禪起。入滅定。滅定起。入空處。空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識處。識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非非想處。非非想處起。入滅定。滅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滅定。滅定起。還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非想定。非非想定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禪。第四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禪。第三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禪。第二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禪。初禪起。住散心中。是名超越三昧。超越之相。自有超入超出。如前二番經文所說。今明超入出中。各有四種。一順入超。二逆入超。三順逆入超。四逆順入超。出亦如是。復有傍超。亦論四種。譬如師子。有四種趠。(敕教切)一者前擲四十里。譬順超相。二卻擲四十里。譬逆超相。三右傍擲四十里。譬傍超入根本禪相。四左傍擲四十里。譬傍超入觀禪之相。復有具足超。不具足超。具足超越。?是菩薩。如上所說不具足超。?是聲聞。不能自在遠超入故。但能從初禪。超入三禪。尚不能超二。何能超三。如黃師子。趠則不遠。若白師子。則能遠擲。可譬菩薩也。若三乘行人入此三昧。具足修一切法門。是時觀定等法。轉深明利。更復出生百千三昧。功德深厚。神通猛利。故名修禪。出世禪中對治無漏竟。(緣理無漏屬慧學攝。)  王三昧(阿阿。現前地。阿彌。遠行地。彌彌。阿陀。皆不動地。彌陀。善慧地。陀陀。法雲地。那佛。上品上生。謨佛。方便淨。阿佛。圓住。彌佛。圓行。陀佛。實報淨。佛佛。寂光淨。) 譜曰。中道第一義諦相應種種三昧。名王三昧。良以中道統一切法。能攝一切三昧。一切三昧功德悉入其中。故名王三昧也。大佛頂經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又云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又云。我乘佛神力。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佛母真三昧。皆?指此全性起修圓頓三昧門也。若以圓解修前六妙。特勝。乃至超越三昧。一一皆得名王三昧。然圓教行人。從初便達因緣?中。是故觀行相似位中。?得名為修王三昧。若別教人。雖復仰信中道。猶謂迥出二邊。故十住入空。十行入假。不得名王三昧。乃至十向學修中觀。尚未能知中道具一切法。亦不得名為王三昧。直至登地。證道同圓。方得王三昧成也。此王三昧廣分別者。或百有八。或百二十。或復五百。或復八萬四千。乃至或復佛剎微塵數等。不可窮盡。且約別地圓住。分證此三昧王。能破二十五有。?有二十五王三昧。所謂一者無垢三昧。破地獄有。二者不退三昧。破畜生有。三者心樂三昧。破餓鬼有。四者歡喜三昧。破脩羅有。五者日光三昧。破東洲有。六者如幻三昧。破南洲有。七者月光三昧。破西洲有。八者熱燄三昧。破北洲有。九者不動三昧。破四王天有。十者難伏三昧。破忉利有。十一者悅意三昧。破夜摩有。十二者青色三昧。破兜率有。十三者黃色三昧。破化樂有。十四者赤色三昧。破他化有。十五者白色三昧。破初禪有。十六者種種三昧。破大梵有。十七者雙色三昧。破二禪有。十八者雷音三昧。破三禪有。十九者注雨三昧。破四禪有。二十者虛空三昧。破無想有。二十一者照鏡三昧。破那含有。二十二者無礙三昧。破空處有。二十三者常三昧。破識處有。二十四者樂三昧。破無所有處有。二十五者我三昧。破非非想處有也。 五難勝地。禪波羅密最為增上。故阿阿等進階六地。乃至十地。 那佛同居上上者。表猶屬凡位故。 謨佛方便淨土者。表法愛未忘故。 阿佛圓十住位者。悟一切法不生故。 彌佛圓十行位者。具足無邊佛行故。 陀佛實報淨土者。功德智慧所莊嚴故。 佛佛寂光淨土者。性修融徹。無二體故。 第八增上定學門竟。選佛譜卷第四(終)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bb2500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藕益大師---選佛譜---卷三選佛譜卷第三【第五、色無色天門(凡二十三位)】  譜曰。色界諸天。具有色受想行識五陰。無色界天。唯有受想行識四陰。雖分二界八地(初禪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妙樂地。四禪名捨念清淨地。?四空天。?為空處等四地。共名八地也)。然同屬天趣。同名定地。故合為一門也。約二十五有分別者。初禪兩天為一有。大梵雖在初禪。自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禪三天為一有。三禪三天為一有。四禪前三天為一有。無想雖在四禪。自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還天。雖亦在四禪中。自為一有。以唯是那含聖人所寄居故。四空?為四有。雖無色質。不可說其方隅處所。而心王心所。猶有所緣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定果法塵。非我計我。愛見未除。未出因果輪迴法故。鈍根樂定那含。寄四空處。無別處所。?屬四空處攝。故此色無色天。祗十一有。?前欲界十有。及四惡趣。?為四有。共成二十五有。當知有因?集諦。有果?苦諦也。  梵眾天(那那。南洲。那謨。四王天。謨謨。忉利天。阿阿。梵輔天。阿彌。大梵天。彌彌。阿陀。皆少光天。彌陀。無量光。陀陀。光音天。那佛。少淨天。謨佛。無量淨。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別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超六欲天。遠離飲食婬欲睡眠三種過患。故名為梵。梵者。清淨離染之謂也。通而言之。四禪皆名梵天。皆清淨故。別而言之。初禪創離欲染。獨得梵名。大佛頂經云。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名梵眾天。(文)蓋以欲界習定。創得初禪。禪力未深。故命終後生為梵民。壽二十小劫。身半由旬。 那那等三。見思所牽。故退生欲界。阿阿等六。福善漸勝。故漸階上天。那佛。謨佛。雖雜煩惱。而慧力較強。故亦從升進。阿佛。則見生滅理。便得不還。彌佛。則悟無生門。成離欲地。陀佛。則真諦先明。准位應同五住。佛佛。則慈尊授手。剎那便悟佛乘。  梵輔天(那那。南洲。那謨。四王。謨謨。忉利。阿阿。大梵。阿彌。少光。彌彌。阿陀。皆無量光。彌陀。光音。陀陀。少淨。那佛。無量淨。謨佛。?淨。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大佛頂經云。欲習?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名梵輔天。(文)蓋以在欲界中。?得初禪。數數修習。禪力漸深。故命終已。得為梵臣。壽四十小劫。身一由旬。退則與梵眾大同。進則較梵眾小勝。至於悟入法門。亦無異也。  大梵天(那那。天脩羅。那謨。鐵輪王。謨謨。金輪王。阿阿。少光天。阿彌。無量光。彌彌。阿陀。皆光音天。彌陀。少淨天。陀陀。無量淨。那佛。請法梵王。謨佛。亦請法。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大佛頂經云。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文)蓋以在欲界中。數習初禪。次復訶厭覺觀。捨棄初禪。入中間禪。已離覺染。未離觀染。名為無覺唯觀三昧。於中為求作梵王故。兼修四無量心。故命終已。得為大梵。壽六十小劫。身由旬半。由其恆懷大慢。自謂我是一切眾生之父。故那那等。便墮脩羅及人王類。由其為世界主。凡遇佛出。必先請轉法輪。故那佛。謨佛。皆為請法梵王。餘如前說(初禪天竟)。  少光天(那那。南洲。那謨。忉利。謨謨。梵眾。阿阿。無量光。阿彌。光音。彌彌。阿陀。皆少淨。彌陀。無量淨。陀陀。?淨。那佛。福生。謨佛。福愛。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不論人中。天上。欲界。初禪。但於無覺唯觀三昧。不住不著。專精求進。創得無覺無觀三昧。入第二禪。(從二禪去。乃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無覺無觀三昧。)禪力未深。命終得生少光天中。佛頂經所謂澄心不動。寂湛生光也。火災不到。壽二大劫。身二由旬。 那那等二。見思所牽。還生欲界。謨謨染著禪味。退生初禪。餘如前。可例知。  無量光天(那那。南洲。那謨。忉利。謨謨。梵輔。阿阿。光音。阿彌。少淨。彌彌。阿陀。皆無量淨。彌陀。?淨。陀陀。福生。那佛。福愛。謨佛。廣果。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人中天上。數習第二禪力。命終得生此天。佛頂經所謂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成琉璃者也。壽四大劫。身四由旬。餘如前說。  光音天(那那。銀輪王。那謨。忉利天。謨謨。大梵天。阿阿。少淨天。阿彌。無量淨。彌彌。阿陀。皆?淨。彌陀。福生。陀陀。福愛。那佛。謨佛。皆廣果。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五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佛頂經所謂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者也。壽八大劫。身八由旬。 問。那那何故作銀輪耶。答。在天?為天王。退生人道。餘福亦應作人王也。問。那佛。謨佛。何故皆廣果耶。答。佛表覺慧。不應反生四空暗昧八難之處。此外無餘可進。故同在廣果耳。問。何故欲界人天。其退以漸。色界天退。直至下地。答。世間禪法。從來難進易退。故退初禪。必起欲界煩惱。若退二禪。必起或初禪或欲界煩惱。乃至若退四禪。必起下四地中隨一煩惱。所起煩惱。亦多增上。如石壓草。如冰夾魚。如蛇啟蟄。如水潰防。故也(二禪天竟)。  少淨天(那那。忉利。那謨。梵眾。謨謨。少光。阿阿。無量淨。阿彌。?淨。彌彌。阿陀。皆福生。彌陀。福愛。陀陀。廣果。那佛。謨佛。皆忍位。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六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不論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於二禪不住不著一心精進。創證第三禪者。命終?生此天。水災不到。壽命十六大劫。身長十六由旬。 那那。表起欲界惑染。猶有餘福。故生忉利。 那謨。表起初禪惑染。故生梵眾。 謨謨。表起二禪惑染。故生少光。 那佛。謨佛。未斷惑種。依於三禪而修出世行觀。故擬忍位。 陀佛。殘思將盡。故成六住。 餘並如前。  無量淨天(那那。忉利。那謨。梵輔。謨謨。無量光。阿阿。?淨。阿彌。福生。彌彌。阿陀。皆福愛。彌陀。廣果。陀陀。空處。那佛。謨佛。皆忍位。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六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數修第三禪力。命終得生此天。壽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  ?淨天(那那。金輪。那謨。大梵。謨謨。光音。阿阿。福生。阿彌。福愛。彌彌。阿陀。皆廣果。彌陀。空處。陀陀。識處。那佛。謨佛。皆忍位。阿佛。三果。彌佛。離欲地。陀佛。六住。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深入第三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壽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 那那為金輪者。亦以天王餘福。仍為人王。十善與樂也(三禪天竟)。  福生天(那那。梵眾。那謨。少光。謨謨。少淨。阿阿。福愛。阿彌。彌彌。皆廣果天。那陀。無想。謨陀。空處。阿陀。識處。彌陀。無所有處。陀陀。非非想。那佛。世第一。謨佛。無煩天。阿佛。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別七住。佛佛。方便淨土。)  譜曰。不論人中。天上。初二三禪。但於三禪不味不著。一心精進。創證第四禪者。命終得生此天。果報微妙。宮殿隨身。?如雲之地亦所不須。故他經中亦名為無雲天也。三災俱不能到。壽一百二十五大劫。身一百二十五由旬。 那那生梵眾者。退起初禪染故。問。何不起欲染耶。答。四禪力勝。其退亦當以漸故。 那謨生少光者。退起二禪染故。 謨謨生少淨者。退起三禪染故。 彌彌亦廣果者。未得上地定力。不能越色界故。 那陀生無想者。禪波羅密云。外道行人。雖得四禪。而見有心識之患。欲求涅槃無想寂滅。不知破色。直用邪智滅心。入無想定也。 謨陀生空處者。已得空定故。 那佛世第一者。見種未斷。依於四禪修出世慧。無間必發真故。 謨佛生無煩者。餘思未斷。得出世慧。於同分地。入不還聖位故。 阿佛四果者。依捨俱禪斷見思故。(第四禪已上。皆名捨俱禪。而第四禪斷惑力勝)。 彌佛已辦地者。於無生門出三界故。 陀佛七住者。次第門中。見思先盡故。 佛佛方便淨土者。仗他佛力。不滯空寂故。  福愛天(那那。梵輔天。那謨。無量光。謨謨。無量淨。阿阿。阿彌。彌彌。皆廣果。那陀。無想天。謨陀。空處。阿陀。識處。彌陀。無所有處。陀陀。非非想。那佛。世第一。謨佛。無煩天。阿佛。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別七住。佛佛。方便淨土。)  譜曰。數修第四禪力。命終得生此天。壽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餘如上說。  廣果天(那那。大梵天。那謨。光音天。謨謨。?淨天。那陀。謨陀。皆空處。阿陀。識處。彌陀。無所有。陀陀。非非想。那佛。世第一。謨佛。無煩天。阿佛。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七住。佛佛。方便淨土。)  譜曰。深入第四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壽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 那那大梵者。有福慧故。縱退四禪。起初禪染。還為梵王。統御世界也。那陀亦空處者。有福慧故。縱取深定。但當銷礙入空。不墮外道邪徑也。  無想天(那那。阿鼻獄。那謨。下品畜。謨謨。無財鬼。那佛。畜脩羅。謨佛。十仙。阿佛。西洲。彌佛。東洲。陀佛。南洲。佛佛。王三昧。)  譜曰。由於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說。厭患麤想。數修習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禪貪染。依第四禪。滅除前六識心心所法。令不現行。心滅為首。名無想定。得此定已。不退不失。命終?生無想天中(亦在四禪眾同分地)。壽亦五百大劫。身亦五百由旬。初生半劫。猶有微想。作意入定。六識不行。共經四百九十九大劫。如其本時習定之相。不動不搖。無所分別。(或先是婆羅門。則如先婆羅門坐。或先是無聞比丘。則如先結加趺坐。)至後半劫。由種子力。想心復生。便從此沒。決墮欲界。 那那。則不知自實未證涅槃。妄謂羅漢身遭後有。以謗法故。墮阿鼻獄。 那謨。則見思並重。又無宿福。故為下畜。(修定之福。在無想天已享盡故。)闇鈍愚迷。 謨謨。則愛網牢密。又無片善。故為無財。(修定之善。在無想天亦酬畢故。)純苦無樂。 阿阿等施戒禪定。彼天總不能修。又彼壽長。故皆不行。 那佛。謨佛。雖仗佛免墮三塗。一則雜見而為下劣脩羅。一則貪命而為十仙邪趣。 阿佛。彌佛。陀佛。福慧相資。所以得生三洲善道。 佛佛。則入虛空三昧。以破無想之有。便能圓具一切諸三昧也。  無煩天(阿阿。無熱天。阿彌。善見天。彌彌。阿陀。皆善現天。彌陀。陀陀。俱色究竟天。那佛。謨佛。皆四果。阿佛。師子奮迅三昧。彌佛。超越三昧。陀佛。圓十信。佛佛。圓十住。)  譜曰。此於第四禪捨念清淨眾同分中。復有此五不還天。乃三果聖人已斷下四地染未斷上地染者所寄居也。初無煩者。乃雜修禪下品所感。謂行人先入第四禪已。於此定中。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續現前。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如是漸漸減至二念無漏二念有漏。二念無漏時。名雜修加行成滿。次起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名為根本成滿。以用無漏夾熏有漏。色定轉明。果報轉勝。由此資於故業。故命終後得生此天。壽千大劫。身千由旬。但有升進。永不退轉也。一遇佛字。便出塵界。成阿羅漢。阿佛。彌佛。則兼入熏禪修禪。增長功德。陀佛。則按位入圓。佛佛。則勝進入圓。並賴開顯之力。  無熱天(阿阿。善見。阿彌。善現。彌彌。阿陀。彌陀。陀陀。皆色究竟天。那佛。謨佛。皆四果。阿佛。師子奮迅三昧。彌佛。超越三昧。陀佛。圓十信。佛佛。圓十住。)  譜曰。二無熱者。乃雜修禪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三心為加行。更引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生此天。壽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餘如上說。  善見天(阿阿。善現天。阿彌。彌彌。阿陀。彌陀。陀陀。皆色究竟天。那佛。謨佛。俱四果。阿佛。師子奮迅。彌佛。超越。陀佛。圓信。佛佛。圓住。)  譜曰。三善見者。乃雜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餘亦如前。  善現天(阿阿。阿彌。彌彌。阿陀。彌陀。陀陀。皆色究竟天。那佛。謨佛。皆四果。阿佛。師子奮迅。彌佛。超越。陀佛。圓信。佛佛。圓住。)  譜曰。四善現者。乃雜修上勝品所感。用前九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八千大劫。身八千由旬。餘並如前。  色究竟天(阿阿。阿彌。彌彌。阿陀。彌陀。陀陀。皆四果。那佛。師子。謨佛。超越。阿佛。辟支佛地。彌佛。菩薩地。陀佛。圓信。佛佛。通教佛地。)  譜曰。五色究竟天者。乃雜修禪上極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一萬六千大劫。身一萬六千由旬。 阿阿等六皆四果者。邊際定力。稍加功行。便出塵界故也。那佛師子奮迅三昧。謨佛超越三昧者。增益勝定功德故。阿佛辟支佛地。彌佛菩薩地者。?便迴心入大乘故。佛佛通教佛地者。?於此天示現世間最高大身。成等正覺。乃是界內利根所見之相。實是圓住已上所示現故(四禪天竟。已上色界十八天竟)。  空無邊處天(那那。無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阿陀。識處。彌陀。無所有。陀陀。非非想。那佛。十仙。謨佛。南洲。阿佛。鈍那含。彌佛。離欲地。陀佛。六住。佛佛。王三昧。)  譜曰。不論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禪中。但除無想五不還天。餘修空處定者。若得成就。則命終便生此天。?無色陰。不可說有方隅處所。唯有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虛空為其處也。壽二萬大劫。 窮空不歸。迷漏無聞。故那那等墮三惡趣。 唯耽暗定。故阿阿等三不行。 定力漸深。故阿陀等三上進。 那佛。謨佛。雖仗佛力。不墮三塗。一則身見重故。還為十仙。一則起欲染故。仍生此地。 阿佛創達無漏。故同樂定那含。 彌佛忽悟?空。故成衍門離欲。 陀佛。於次第門。准位應同六住。名為正心。 佛佛。觀空實相。能入三昧中王。名為無礙。  識無邊處天(那那。無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阿陀。無所有處。彌陀。陀陀。皆非非想處。那佛。十仙。謨佛。南洲。阿佛。鈍那含。彌佛。離欲地。陀佛。六住。佛佛。王三昧。)  譜曰。不論欲界。色界。空處。但修識處定成。命終?生此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心識為其處也。壽四萬大劫。餘同前說。 其王三昧。名之為常。  無所有處天(那那。無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阿陀。彌陀。陀陀。非非想。那佛。十仙。謨佛。南洲。阿佛。鈍那含。彌佛。離欲地。陀佛。六住。佛佛。王三昧。)  譜曰。不論欲界。色界。空處。識處。但修無所有處定成。命終?生此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非空非識境界為其處也。壽六萬大劫。其王三昧。名之為樂。餘如前說。  非想非非想處天(那那。無間獄。那謨。中品畜。謨謨。少財鬼。那佛。十仙。謨佛。南洲。阿佛。四果。彌佛。已辦地。陀佛。七住。佛佛。王三昧。)  譜曰。不論欲色二界。空等三處。但修非非想處定成。命終?生此天。唯以極微細第六識所緣非有非無境界為其處也。壽八萬大劫。居三有極頂。更無可進。故阿陀等不行。 問。毗婆沙論。明有頂不發無漏。如何阿佛得證四果。答。若遇阿佛。表其無漏善根成熟。?退借無所有定發真。頓斷見惑及餘殘思。出三界也。 其王三昧。名之為我。  鈍根阿那含(那佛。謨佛。俱四果。阿佛。師子奮迅三昧。彌佛。超越三昧。陀佛。圓十信。佛佛。圓十住。)  譜曰。按經論中。三果聖人。斷下四地思盡。得第四禪。於中有二根性。一者樂慧。則修夾熏禪。生五淨居(?無煩等五不還天)。二者樂定。則修四空定。生無色界。樂慧根利。?於色界速出生死。樂定根鈍。故於無色界遲出生死也。此?四空界攝。無別處所。不同淨居。別為一有。然雖在無色界。不同凡夫外道。仍受輪迴。是故須別明之。 那佛謨佛皆四果者。一遇佛字。便是金剛喻定。能斷有頂微細俱生惑也。問。那謨二字?表見愛。若有見愛。何成四果。答。界內見惑。初果先已斷盡。界內愛染。四空之所存者無幾。今遇佛字。安得不斷。此那謨字。正表界外見愛。所謂無明別惑。由此無明。沈空滯寂。故為定性聲聞。設非無明所障。何不入摩訶衍。 阿佛。彌佛。順其樂定之習。故入熏修兩禪。增長出世功德。 陀佛定慧均平。故按位入圓。 佛佛純是佛慧。故勝進入圓。 第五色無色天門竟。【第六、生善滅惡門(凡六位)】  譜曰。聽法。護法。請法。令六道凡夫生出世善。作法取相無生三懺。令三障重罪皆得滅除。故為入佛法之初門。  聽法雜眾(阿阿。南洲。阿彌。四王天。彌彌。阿陀。皆忉利天。彌陀。夜摩天。陀陀。兜率天。那佛。聲聞心。謨佛。支佛心。阿佛。事度心。彌佛。體空觀。陀佛。次第觀。佛佛。圓頓觀。)  譜曰。有間地獄。畜生。餓鬼。脩羅。惡人。並得承佛僧力。聽聞正法。生其世出世間善根。正聽法時。對治見思。令不現起。故那那等不行。若生世間有漏善根。?感人天樂報。如阿阿至陀陀等。若生出世無漏善根。?解三乘四教。如那佛至佛佛等。  護法八部(阿阿。初果。阿彌。見地。彌彌。薄地。阿陀。初住。彌陀。七住。陀陀。十住。那佛。謨佛。皆圓五品。阿佛。圓十信。彌佛。上品中生。陀佛。上品上生。佛佛。圓十住。)  譜曰。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脩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羅伽。(梵語提婆。此翻為天。雖通指三界諸天。而護法者。唯欲界六天為多。以其近在散地故也。梵語那伽。此翻為龍。畜生趣攝。梵語夜叉。此翻勇健。亦翻暴惡。鬼趣所攝。梵語乾闥婆。此翻香陰。亦翻尋香行。乃是天帝樂神。亦鬼趣攝。梵語阿脩羅。此翻無端正。亦翻非天。雖有四種。自為一趣。梵語迦樓羅。此翻金翅鳥。亦畜生趣所攝。梵語緊那羅。亦云真陀羅。此翻疑神。新翻歌神。亦鬼趣攝。梵語摩?羅伽。此翻大腹行。 大蟒神。亦畜生攝。)祇是天。阿脩羅。鬼。畜。四趣攝耳。以其並有業報神通福力。故若遇善知識。發淨信心。便能護持正法也。?護正法。能伏見思現行。故那那等不行。阿阿。則創悟生滅四諦。故成初果。阿彌。則創觀生?無生。故成見地。彌彌。則重慮無生。故成薄地。阿陀。則次第門中。創見真諦。故為初住。彌陀。則純善定力。能別苦輪。故為七住。陀陀。則諸禪三昧。能達界內種種法門。故為十住。那佛。謨佛。則雖有煩惱。如無煩惱。故為圓五品位。阿佛。則麤垢任運先落。故為圓信。彌佛。陀佛。則以戒定功德。迴向如來大願海中。故生淨土。佛佛。則開佛知見。為佛之所護念。故成圓十住也。  請法梵王(阿阿。三果。阿彌。離欲。彌彌。已辦地。阿陀。五住。彌陀。十住。陀陀。十行。那佛。謨佛。圓五品。阿佛。圓十信。彌佛。上品上生。陀佛。圓十住。佛佛。實報淨土。)  譜曰。欲界六天。未離散地。故五欲習強。而威神不遠。二禪以上。已離覺觀。故德位雖貴。而號令不行。唯初禪大梵天王。劫初成時。最先受生。餘諸天人並呼為父。故三界中其權獨重。雖以具大我慢。聖者不生其中。實則諸佛道成。彼必首為請主。?已請轉法輪。?便能伏煩惱。故那那等不行。阿阿。則創見四諦。先斷欲塵。故成三果。阿彌。則初悟?空。久離欲染。成離欲地。彌彌。則重慮?空。斷餘殘使。成已辦地。阿陀。則無量門中。還齊三果。故為五住。彌陀。則功行稍進。界內理明。故為十住。陀陀。則三昧門中。起諸幻化。故為十行。那佛。謨佛。則具縛凡夫。能知祕藏。故登五品。阿佛。則麤垢先落。能淨六根。故成圓信。彌佛。則慈心具戒。隨佛往生。陀佛。則定慧圓明。頓開佛眼。佛佛。則以修顯性。入無障礙法界也。  作法懺(那那。上品惡。那謨。中品惡。謨謨。下品惡。阿阿。南洲。阿彌。鐵輪王。彌彌。阿陀。皆四王天。彌陀。忉利天。陀陀。夜摩天。那佛。兜率天。謨佛。取相懺。阿佛。無生懺。彌佛。業清淨戒。陀佛。餘清淨戒。佛佛。念清淨戒。)  譜曰。大小七眾。犯諸輕戒。以殷淨心。不敢覆藏。向他清淨師友發露悔除。名作法懺。一往但能除滅小罪。不能除滅根本重罪也。 那那等三。煩惱習強。悔已復犯。遂成三品十惡。 阿阿。則罪滅福生。不失人道。 阿彌。則加以善力。堪作人王。 彌彌。阿陀。則十善稍增。能為護世。 彌陀。則十善倍勝。忉利可生。 陀陀。則資以定力。夜摩可往。 那佛。則欲覲補處。得上四天。 謨佛。則深覺過患。進修取相。 阿佛。則欲拔罪本。直觀無生。 彌佛。則懺力精純。初登大乘淨戒。 陀佛。則攝心妙懺。能淨無量律儀。 佛佛。則頓發無漏真明。永不忘失正念。  取相懺(阿阿。別相念。阿彌。總相念。彌彌。性地。阿陀。六心。彌陀。八心。陀陀。十心。那佛。願升內院。謨佛。求生淨土。阿佛。業清淨戒。彌佛。餘清淨戒。陀佛。覺清淨戒。佛佛。無上道戒。)  譜曰。七眾若犯根本大戒。依小乘律。不通懺悔。今依大乘教法。立壇結界。淨治三業。晝夜六時。勤修五悔。哀求諸佛菩薩。冥顯加被。祈復淨戒。故名為取相懺。能滅根本重罪。但未?滅七逆罪耳。(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弒父。三弒母。四弒和尚。五弒阿闍黎。六破羯磨轉法輪僧。七弒三乘聖人。須更修無生懺。)?結壇儀。不起惑業。故那那等不行。?滅重罪。隨功行之淺深。漸登觀行。阿阿。則初修四種念處。阿彌。則念處慧力稍深。彌彌。則接彼相似空性法流。阿陀等三。則仰信中道。漸能伏見思惑。那佛等二。則或求親覲補處。或圖永侍慈尊。阿佛。則根本堅明。彌佛。則律儀成就。陀佛。則定共得發。佛佛。則圓滿戒度。  無生懺(那那。聲聞心。那謨。聲聞心。謨謨。辟支心。阿阿。事度心。阿彌。性地。彌彌。八人地。阿陀。初發心住。彌陀。七住。陀陀。十住。那佛。求生淨土。謨佛。圓五品。阿佛。圓十信。彌佛。上品上生。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住。)  譜曰。不論輕罪。重罪。十惡。七逆。先用作法取相而導其流。隨?觀罪性空以塞其源。所謂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名無生懺也。設無清淨師友可向作法。又無如意助緣可立壇儀。則應秉質直心。立決定志。先向十方三寶。悔除所犯。誓不更造。次於阿蘭若處。如理思惟。觀罪無生。此?所謂寧可缺於前前。不可缺於後後。勤而行之。亦必滅罪證理也。然所觀無生。通乎四教。或因緣生滅。無實我法。故名無生。或因緣?空。如幻如夢。故名無生。或因緣?假。虛妄有生。而中道之體。雙非空有。故名無生。或因緣?中。深達罪相?是實相。不可思議。故名無生。今那那等三。見思垢重。智慧狹劣。故雖觀無生。仍趣偏徑。阿阿。則生滅門中。創發大願。成事度心。阿彌。則觀生無生。得相似解。故成性地。彌彌。則純觀無生。發真不遠。為八人地。阿陀。則次第門中。創見真諦。故為初住。彌陀。則十善已純。能出三界故為七住。陀陀。則三昧力勝。通諸法門。故為十住。那佛。則志在帶業橫超。故為求生淨土。謨佛。則具縛能知祕藏。故為圓五品位。阿佛。則麤垢已除。故登圓十信位。彌佛。則具戒見佛。故得上品上生。陀佛。則定慧相資。捨分段而獲意生。佛佛。則性修不二。開佛眼而登圓住。 第六生善滅惡門竟。【第七、增上戒學門(凡十三位)】  譜曰。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斯則名為三無漏學。故學道人以戒為首。此戒從小階大。從淺階深。圓攝諸法。故名增上。小乘大乘各論七眾。已如前文廣明。  在家五戒(那那。作法。那謨。南洲。謨謨。四王。阿阿。八戒。阿彌。十戒。彌彌。阿陀。皆持比丘律。彌陀。持二部。陀陀。廣持。那佛。五停心。謨佛。乾慧地。阿佛。業清淨。彌佛。餘清淨。陀佛。中品中生。佛佛。圓十信。)  譜曰。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名為在家五戒。受三歸依。自稱盡形壽為滿分優婆塞。?得此戒。若四分三分等。?未全受。但可攝入出世福業。未可名戒學也。那那。則必有毀犯。故須作法懺除。那謨。則引業所牽。命終還生人道。謨謨。則異熟果盡。戒福得升初天。阿阿等六。隨力淺深。漸成增上。那佛。則五停以調見。謨佛。則乾慧以治思。阿佛。則 成菩薩 居士。故業清淨。彌佛。則為菩薩比丘。故餘清淨。陀佛。則准十六觀經而生淨土。佛佛。則悟戒之實相而淨六根。  八關齋戒(那那。作法懺。那謨。四王天。謨謨。忉利天。阿阿。十戒。阿彌。持比丘。彌彌。阿陀。皆持二部律。彌陀。廣持毗尼。陀陀。住毗尼而不動。那佛。五停心。謨佛。乾慧地。阿佛。業清淨戒。彌佛。餘清淨。陀佛。中中生。佛佛。圓十信。)  譜曰。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持八支戒。一曰不殺。二曰不盜。三曰不婬。四曰不妄語。五曰不飲酒。六曰不著香華鬘。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及往觀聽。七曰不坐高廣大床。八曰不非時食。(前七名戒。第八名齋)故名八關戒齋。若未受終身五戒。亦得受此。但未可名戒學。今約已受五戒。又於月六齋日加受此戒。故功行稍勝也。(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名月六齋日。若遇月小。則以二十八日補之。又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名為年三長齋月。亦應受一月八戒。功德尤勝。亦?攝在此位。)  沙彌十戒(那那。四王天。那謨。忉利天。謨謨。五戒。阿阿。持比丘律。阿彌。持二部。彌彌。阿陀。皆廣持毗尼。彌陀。住毗尼而不動。陀陀。善能滅諍。那佛。別相念。謨佛。乾慧地。阿佛。業清淨戒。彌佛。餘清淨。陀佛。中上生。佛佛。圓十信。)  譜曰。剃髮染衣。隨如來出家。依止和尚。奉持十戒。名為沙彌。(此翻息慈。又翻求寂。七歲以上。七十以下。方許為之。)一不殺。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八不坐高廣大床。九不非時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瑜伽論云。第六第七兩戒。出家人犯。其過則重。故分為二。在家人犯。其過略輕。故八戒中則合為一。)終身受持。故功行又勝也。那那等二。則前異熟盡。承戒力以生天。謨謨。則愛染偏強。退求寂以歸俗。餘可知。  持比丘律(那那。忉利。那謨。夜摩。謨謨。八戒。阿阿。持二部律。阿彌。廣持。彌彌。阿陀。皆住毗尼而不動。彌陀。善滅諍。陀陀。十一切處。那佛。總相念。謨佛。乾慧地。阿佛。餘清淨戒。彌佛。覺清淨。陀佛。中上生。佛佛。圓十信。)  譜曰。年滿二十以上。六十以下。六根具足。無諸遮難。登壇受具足戒。專精護持二百五十學處。達其開遮持犯。名為持比丘律。(比丘此翻除饉。又翻破惡。乞士。怖魔。又翻殺賊。應供。無生。二百五十戒法。分為五篇。已受者不可不學。未受者不許先知。是故此中不列)功行勝沙彌也。謨謨。亦是煩惱力強。不敢破戒。故捨具戒為優婆塞。兼持八戒。斯無過也。陀陀十一切處者。由增上戒學。成增上定學故。  持二部律(那那。夜摩天。那謨。兜率天。謨謨。取相懺。阿阿。廣持毗尼。阿彌。住毗尼。彌彌。阿陀。皆善能滅諍。彌陀。十一切處。陀陀。九次第定。那佛。總相念。謨佛。乾慧地。阿佛。餘清淨戒。彌佛。覺清淨。陀佛。中上生。佛佛。圓十信。)  譜曰。?達比丘戒法。兼誦比丘尼律。知其開遮持犯。堪任教誡。故名持二部律。(尼戒五篇。亦不許未受者知。故此不列。)此人?為眾所知識。未必肯捨具戒。設使煩惱力強。必須結壇禮懺以治惑也。  廣持毗尼(那那。兜率天。那謨。化樂天。謨謨。取相懺。阿阿。住毗尼。阿彌。善滅諍。彌彌。善滅諍。阿陀。十一切處。彌陀。九次第定。陀陀。師子奮迅三昧。那佛。煖位。謨佛。性地。阿佛。覺清淨戒。彌佛。念清淨。陀佛。無上道。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毗尼全藏。文義浩博。盡能誦持。堪作人天師範。故倍勝也。然煩惱未除。仍須修取相懺。若遇佛佛。則是具諸戒行。隨佛往生。故為上上品矣。  住毗尼而不動(阿阿。善滅諍。阿彌。十一切處。彌彌。阿陀。皆九次第定。彌陀。師子奮迅三昧。陀陀。超越三昧。那佛。二果。謨佛。薄地。阿佛。念清淨戒。彌佛。無上道戒。陀佛。二離垢地。佛佛。圓十住。)  譜曰。得無漏戒。捨破戒垢。故名住毗尼而不動。永無退轉。那謨等皆不行也。那佛二果者。從見道階修道故。謨佛薄地者。煩惱薄故。阿佛念清淨戒者。開小成大故。彌佛無上道戒者。度戒彼岸故。陀佛二離垢地者。戒波羅密增上故。佛佛圓住者。住戒祕藏故。  善能滅諍(阿阿。十一切處。阿彌。九次第定。彌彌。阿陀。皆師子奮迅三昧。彌陀。超越三昧。陀陀。七住。那佛。念清淨戒。謨佛。念清淨戒。阿佛。無上道戒。彌佛。二離垢地。陀佛。圓十住。佛佛。圓十行。)  譜曰。自?清淨。令他清淨。於諍事起。善能除滅。統理大眾。具足利他功德。聲聞持戒。此為最勝。故阿阿等。如次入於增上定學。陀陀。則所作已辦。同別七住。那佛等則開小成大。已如前說。陀佛。則定慧莊嚴。?住祕藏。佛佛。則不可思議。二利行圓也。  業清淨戒(阿阿。餘清淨戒。阿彌。覺清淨戒。彌彌。阿陀。皆念清淨戒。彌陀。二住。陀陀。三住。那佛。謨佛。皆八部。阿佛。初歡喜行。彌佛。無上道戒。陀佛。初歡喜地。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菩薩優婆塞。及菩薩沙彌等。由菩提弘誓願力。護持性重。永不毀犯。名為具足根本業清淨戒。故那那等皆不復行。阿阿等四。以次漸進。彌陀等二。?未到戒彼岸。但堪入內凡位。稍破見思而已。那佛。謨佛。覲佛護法而未斷惑。阿佛。始能出空入假。彌佛。便能滿足戒度。陀佛。則次第門中。創登無漏。佛佛。則蓮華國內。速悟無生。  餘清淨戒(阿阿。覺清淨戒。阿彌。念清淨戒。彌彌。阿陀。皆二治地住。彌陀。三住。陀陀。四住。那佛。謨佛。皆請法。阿佛。二饒益行。彌佛。無上道戒。陀佛。二離垢地。佛佛。上品上生。)  譜曰。菩薩比丘。由弘誓力。性業遮業。悉皆善護。名為前後眷屬餘清淨戒。謂不犯重戒諸方便罪。名前眷屬清淨。不犯等流諸輕垢罪。名後眷屬清淨也。那佛謨佛請法者。持菩薩戒而未斷惑。轉身得為大梵天王。?為梵王而遇佛出。則必請轉法輪也。陀佛二地者。戒極清淨故。餘可知。  覺清淨戒(阿阿。念清淨。阿彌。二住。彌彌。阿陀。皆三住。彌陀。四住。陀陀。五住。那佛。二僧祇滿。謨佛。離欲地。阿佛。無上道。彌佛。初歡喜地。陀佛。上品上生。佛佛。圓十住。)  譜曰。菩薩比丘。及菩薩諸天。捨離欲惡不善法。與覺觀俱而入初禪。乃至捨念清淨而入四禪。由禪定力。不復更起犯戒惡覺。名為非諸惡覺覺清淨戒。此是大乘定共戒也。(由菩提心力。故與聲聞定共戒不同。)那佛二僧祇滿者。雖未斷惑。戒定諸度已將滿故。謨佛離欲地者。殘思雖在。不起欲界諸煩惱故。阿佛。彌佛例前可知。陀佛。則已得受記。佛佛。則分證法身也。  念清淨戒(阿阿。二住。阿彌。三住。彌彌。阿陀。皆四住。彌陀。五住。陀陀。六住。那佛。三僧祇滿。謨佛。通菩薩地。阿佛。無上道戒。彌佛。二離垢地。陀佛。方便淨土。佛佛。圓十住。)  譜曰。仰信中道。體空觀成。不起生死涅槃二邊邪念。名為護持正念念清淨戒。此是大乘道共戒也。此戒已屬初發心住。故阿阿等。位次漸增。那佛擬三僧祇滿者。六度雖已滿足。見種猶未斷故。(此順權說言之。)謨佛擬通菩薩地者。二乘並已超過。扶習猶潤生故。(亦順權說。)阿佛。彌佛。亦例可知。陀佛。則已超同居。佛佛。則分同佛果也。  無上道戒(阿阿。發光地。阿彌。燄慧地。彌彌。阿陀。皆難勝地。彌陀。現前地。陀陀。遠行地。那佛。上品上生。謨佛。方便土。阿佛。圓住。彌佛。圓行。陀佛。別妙覺佛。佛佛。實報淨土。)  譜曰。以無上菩提勝解。了知五戒。八戒。十戒。具戒。乃至定共道共戒等。一一皆從佛戒海中流出。一一皆歸佛戒海中。如種種水。同一溼性。是故五戒乃至比丘戒等。一一戒相。一一威儀。一一無非三聚淨戒。以其一一皆能滅一切惡。?名攝律儀戒。一一皆能生一切善。?名攝善法戒。一一皆能度一切生。?名攝眾生戒。如此普攝諸戒。迴向菩提。故名迴向滿足無上道戒也。據華嚴經。二地已得戒波羅密最為增上。今阿阿等六。善增長故。漸登上地。那佛。謨佛。能見佛故。生二淨土。阿佛。則住戒祕藏。彌佛。則妙行莊嚴。陀佛。則淨戒果成。為別妙覺。佛佛。則性修交徹。為實報淨也。 第七增上戒學門竟選佛譜卷第三(終)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bb2500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藏教歷史簡介】達賴、班禪喇嘛--2【班 禪世系表】班禪世系 年 代 本 名 重 要 事 件 一世班禪(追認)1385-1438 格雷貝桑 宗喀巴弟子,為格魯派的發展做過貢獻。 二 世班禪(追認)1439-1504 索南喬 郎 為達賴二世受沙彌戒 三世班禪(追認)1505-1566 溫薩八羅桑敦主 四世班禪 1567-1662 羅桑卻吉堅贊 達賴五世之師,首獲班禪活佛封號。 五世班禪 1663-1737 羅桑意希 首獲班禪額爾德尼名號 六世班禪 1738-1780 貝丹意希 第一個到過內地的班禪,卒於北京 七 世班禪 1782-1853 丹貝尼瑪 八世班禪 1854-1882 丹貝旺秋 為達賴十三世削髮。 九世 班禪 1883-1937 卻吉尼瑪 為抵制英國殖民者,加強漢藏團結做過貢獻。 十世班禪 1938-1989 確吉堅贊 著名愛國宗教人士,為藏漢團結作出過巨大貢獻。 十一世班禪 1990- 確吉傑布 【十一世班禪的一天(少 年時期)】   7:00 洗漱   7?30 晨誦  穿著整潔,稚 氣未褪的臉上睡意仿佛剛剛被洗去。他緩步走進釋松賽諾林寢宮的晨誦室,恭敬地面對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像行三叩大禮。禮佛畢,到自己的佛座上熟練地結跏趺(這 是藏傳佛教僧人修習的基本功)——開始輕聲誦經。  8?30 早餐  晨誦室對面的餐廳裡有兩張鋪著潔白桌布的大餐桌,上面擺放著簡單的食品:新鮮純白的奶 渣,牧民愛吃的“退”(酥油奶渣糕),糌 粑、大米粥、雞蛋、開花饅頭、榨菜等,暖瓶裡是又香又熱的酥油茶。班禪坐上座,右邊是經師江洋嘉措及經師的徒弟,左邊依次是班禪的幾位侍僧。今早他的父母 也來了,坐在班禪的下首處與他共進早餐。  據身邊的僧人介紹說,班禪早餐一般都吃糌粑、喝酥油茶,午餐比較豐富,但他 還是最喜歡吃藏式湯包、牛肉包子、紮寺特有的牛肉餡面疙瘩湯及饅頭、麵條等麵食。飯後,班禪與經師、父母等一起到院子裡散步。新宮的裡院不大,遠離街面, 滿院遍地樹草,環境幽靜,又無閒雜人員,每個人都很輕鬆。  9?30 學經  一天的學習開始了。“教室”是一長方形房間,其中一面牆上掛了幾幅唐卡,靠門一邊的藏櫃上摞著一疊疊包裹整齊的經書。 經師坐上座,班禪先給經師江洋嘉措恭恭敬敬磕3個頭,結跏趺於他的專座上。8位陪讀僧人席地而坐于班禪旁邊,拿出自己的經書,集體念誦經文,聽經師講解經義。少年班禪仔細聆聽,認真思 考。  10?30 學英語  今天這個時間安排的是學英語,以往還有其他文化課與英語交錯開課。十一世班禪的漢語文已 經達到小學畢業程度,很快就要進入初中漢語文的學習。現在學的是英語中學教科書第一冊。   英語老師姓許,是一位資深的老教師。課堂上氣氛輕鬆,授課都講英語。師生互致問候後,老師翻開教科書領讀課文、講解生詞……班禪學得津津有味。每當他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時,老師一個勁地說“Good!Good!”臉 上露出贊許的微笑。  許老師說,班禪天資聰明,記憶力非常好,學習主動性很強, 求知若渴。目前他已能進行簡單對話、朗讀並理解課文且發音較准。  學習一般在11時30分甚至12時30分以後結束,稍事休息後是午餐、午休時間。  14?00 課餘時間  據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這段時間班禪一般用來複習功課、學習電腦知識、閱讀科普讀物和報紙 雜誌等。  班禪分別有一台臺式電腦和一台手提電腦,這令他愛不釋手,有的漢文、 英語作業就在電腦上完成。  侍僧說:“仁布欽喜 歡高科技的東西,如電腦、相機、錄影機等,只是他的課餘時間不多。作為僧人,仁布欽雖然年少,但自律能力很強,所以這些東西有時很長時間都難得摸一下。”  15?30 辯經  下午的學習內容是辯經,地點在紮什倫布寺的日光殿。  日光殿不小,但也顯得擁擠了點,兩邊坐滿了人,有寺廟各紮倉的高僧大德、前來參加辯經的僧 人,還有許多觀眾。  辯經是綜合檢驗僧人學經成果的形式之一。辯經的內容是《五 藏大法》中《囊珍》一節,班禪是首先提問方,應戰方是顯宗院的嘎欽洛桑朗傑。  只見班禪整理好袈裟,鎮定神情,站在對方面前從容不迫地提問。他時而轉身退 步琢磨提什麼問題、如何難倒對方,時而果斷前行擊掌提問,時而拖著長音,時而又好像突然襲擊……一 陣激烈辯經之後,變換位置,班禪作為被問方,提問方換上了嘎欽洛桑紮西。少年班禪端坐在厚厚的坐墊上,面對比自己早進寺廟10多年的僧人,他神情自若,應答自如,毫不怯陣。   經師江洋嘉措介紹,班禪學的經仍屬於基礎課,以《五藏大法》為主,基礎打好了以後再學習其他經書就容易多了。到目前為止,十一世班禪已經接受過700多次灌頂,還在學習因明學。江洋嘉措說,班禪的悟性很高,學習刻苦、認真、努力,思辨能力較強。  不知不覺到吃晚飯的時間了。晚飯後仍然是在院子裡散步,話題更多的是圍繞著下午的辯經展 開的。  19?30 晚自習  看過電視“新聞聯播”以後,是學習藏文、練習書法,預習、複習漢文和英文等其他文化課的時間。藏文老師說,班禪的藏文學得很扎實, 藏語語法掌握得好,最近他在學習藏文草書,寫的字也很規矩,同時還在學習梵文。   21?15 集體誦經  這又是一 次集體誦經時間,身邊的僧人都聚了過來,一直要持續一個小時。  22?30 就寢  隨著寢宮的燈 熄滅,少年班禪,這位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大活佛緊張而充實的一天結束了。曆世班禪駐錫地紮什倫布寺【轉 世靈童出生方向的確認】  活佛轉世制度是西藏宗教的重要特點之一,是以靈魂轉世 說為根據,為解決宗教首領繼承問題而產生的宗教制度。它初創于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噶瑪支派。該支派的首領都松欽巴西元1193年 逝世時,遺囑弟子“將轉世再來”。弟子們認 定噶瑪拔希為其師的轉世靈童,經寺廟10年培養,正式以該派首領身份活動,成為西藏第一位轉世活 佛。  達賴、班禪兩大活佛系統的轉世有其傳統程式,前世生前有關轉世的預言、逝 世前後的異常現象的徵兆、護法神師的神諭,是尋訪靈童的主要依據。1.遺囑   一些大活佛臨死前,留有遺囑,特別是噶瑪噶舉派活佛。十六世噶瑪巴就留下了這樣的遺囑:“自知者 永樂,法界無邊無際,自此至雪域東部,有一天雷自然作響之地方(指拉托),那裡如意(指耗牛)裝扮著美麗牧場,善巧--父 親是頓珠、智慧--母親是洛嘎,于濟樂工地之年出生,遠揚的白螺聲奇妙無比,皆以噶瑪巴相稱,由尊 者頓雍巴護持(指司徒活佛)無偏無私悲心遍及四方,不分遠近成為眾生的依佑者,利益眾生之佛法如同陽光將永遠照耀。”十 七世噶瑪巴伍金赤列就是按此遺囑被尋訪到的。2.神諭   神諭又叫降神,是指當神靈依附在人身上時來傳達神的旨意。是格魯派在尋訪轉世靈童過程中慣用的一種方法。降神能夠指出靈童的出生方向,甚至靈童父母的名 字3.占卜   通過高僧占卜,能知道靈童出生的方向,占卜結果往往與降神所示情況相互印證。4.觀 湖神湖拉姆拉措   一般降神的結果或高僧的占卜會顯示靈童出生的大致方向和屬相等,在這種情況下,同一方位會出現許多同一種屬性的靈童,這時,最有效的決策辦法是觀湖。在 西藏山南地區加查縣有一湖名拉姆拉措被認為是神湖,通過虔誠的祈禱,湖中會顯現一些景象,這些景象會顯示出靈童出生的具體地方。  十三世達賴圓寂後,為尋訪其轉世靈童,熱振活佛在此湖的顯影中看見一家農戶位於路的盡頭, 門前有株巨樹,門旁拴一匹白馬,一位婦女抱一小孩立於樹下,後按此顯影尋訪,結果在離青海20公里 處的祁家川尋找到了十四世達賴。  通過以上幾項措施,基本上肯定了靈童出生的大 致方向、時間、家庭情況。以後就是具體的尋訪確認過程,該程式是複雜而嚴格的。1995年11月29日,第十世班禪轉世靈童經金瓶掣簽認定,國務院特准堅贊諾布繼任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轉世靈童具體尋訪過程】(1)觀察靈童的體相,舉止言談等   通過觀察找出與前世活佛有聯繫的線索或與眾不同的特性。七世達賴喇嘛出身在理塘,據說他出生三個月就開始向人做摩頂姿勢,並開始說話。問他是誰,回答說“我是佛的化身”,問他去哪兒,他回答說去寺院,問他 寺院在何處,回答說:“在西方(指拉薩)”。 又如十一世達賴,幼年時說“準備行裝到我的寺院去”, 又向眾人說“我見觀音菩薩像,就是我的化身。”藏 族人認為,活佛是菩薩的化身,其行為、言談與普通人不同,往往表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才能和特徵。這些才能和特徵從幼兒時期就有所表現,因此把它作為認定活 佛轉世靈童的重要參考依據,也是尋訪工作中的重要環節。(2)靈童出生時所出現的各種奇異的徵兆和夢   藏傳佛教認為,一位高僧活佛出生時,必然有一些異常的自然現象顯現。因此,在尋訪過程中,尋訪者要向被尋訪者的家屬和周圍的人們詢問靈童出生前後所出現 的各種預兆。十三世達賴出生時,據說一個酥油包突然脹裂,酥油四溢,這象徵吉祥,在門前的幾株梨樹中的一棵大樹開滿了鮮花,他家的房頂上,彩虹像支起的帳 篷。  甘南活佛噶桑土丹旺曲於1836年 出生在四川德格,他出生前父母的夢境中出現過一些吉兆,當他出生時,大地動搖,房頂上出現瑞氣彩虹,房子附近開出了前所未有的各種鮮花。(3)讓靈童辯認前世所用之遺物  藏傳佛教認為靈童不僅是前世活佛精神的延續,還繼承了前世之靈性,因此,他出生後能記憶 前世的一切,也可辯認前世用過的物品。在尋訪的過程中,尋訪者往往帶一些前世活佛的遺物和仿造品同時擺在被尋訪者的面前,讓他辯認,如果辯認準確無誤,即 被認定為轉世靈童。尋訪六世班禪靈童時,共有四個“靈童”候 選,紮什倫布寺派出六世班禪的近侍蘇本堪布前往四個靈童的家庭進行明察暗訪,並拿出六世班禪曾經用過的茶杯、鈴、杵、念珠等,讓靈童自己逃選,結果只有日 喀則白朗縣吉雄奚卡的靈童拿的東西全是六世班禪的。於是蘇本堪布肯定這個小孩是六世班禪的轉世靈童。【世 系班禪】一世班禪克珠傑·格勒巴桑二世班禪恩薩·索南卻朗三世班禪恩薩·羅桑丹珠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五世班禪羅桑意希六世班禪羅桑華丹益七世班禪丹白尼瑪八世班禪丹白旺修九世班禪曲吉尼瑪十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贊十一世班禪堅贊 諾布引用:此文自網站中收集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bb2500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藏傳佛教發展歷史簡介】達賴、班禪喇嘛--1【藏傳佛教歷史簡介】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  藏傳佛教是中國佛教三大系統(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之一,自稱“佛教”或“內道”,清代以來漢文文獻中又稱之為“喇嘛教”。  藏傳佛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藏族地區形成和經藏族地區傳播並影響其他地區(如蒙古、錫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語傳播的佛教,如蒙古、納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語言或文字,但講授、辯理、念誦和寫作仍用藏語和藏文,故又稱“藏語系佛教”。  藏語系佛教始於7世紀中葉,當時的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時,兩位公主分別帶去了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和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經。松贊干布在兩位公主影響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西藏最著名的佛教建築布達拉宮,源於7世紀文成公主入藏時為公主建的宮室,但建成現在的規模,是到17世紀才完成。  到8世紀中葉,佛教又直接從印度傳入西藏地區。10世紀後半期藏傳佛教正式形成。到11世紀中葉以後,西藏佛教進入各個教派形成時期,相繼出現寧瑪、噶當、薩迎、噶舉、格魯、希解、覺宇、覺囊、郭紮、夏魯等教派。後5個教派由於無政治勢力作靠山,勢小力弱,先後融於其它教派或被迫改宗其它教派,均消失于歷史長河之中。到13世紀中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在西元13世紀後期,由於元朝統治者的支持,喇嘛教在西藏正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主政權,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隨著佛教在西藏的發展,上層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權,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政教合一的藏傳佛教。在此後的300多年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四大教派。  一、寧瑪派(紅教)形成於西元11世紀,是藏傳佛教中最古老的一個教派。由於該教派吸收和保留了大量本教色彩,重視尋找和挖掘古代朗達瑪滅佛時佛教徒藏匿的經典,並認為自己弘揚的佛教,是西元8世紀吐蕃時代傳下來的,因而古舊,所以稱甯瑪(寧瑪,藏語意為古、舊)。加上該教派僧人只戴紅色僧帽,因而又稱紅教。紅教以密宗修習為主,其思想受漢語系佛教影響,與內地撣宗“明心見性”說法相似。今天,紅教不僅在中國藏區傳播,在印度、不丹、尼泊爾、比利時、希臘、法國、美國也有其蹤跡。     甯瑪派僧徒可以分兩大類:第一類稱阿巴,專靠念經念咒在社會上活動,不注重學習佛經,也無佛教理論。第二類有經典,也有師徒或父子間傳授。到16、17世紀才有較具規模的寺院,後來在第五世達賴喇嘛支援下得到較大發展。著名的寺廟有西藏的多吉紮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慶等寺。寧瑪派14世紀就已傳播到不丹、尼泊爾;近代來,印度、比利時、希臘、法國、美國等都建有寧瑪派寺廟,並不斷出版有關教義著作。  寧瑪派的傳承主要分經典傳承和伏藏傳承兩部分。14世紀後,經典傳承即不見史載,由伏藏傳承取而代之。伏藏為前弘期時蓮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經典法門,後弘期時發掘出來弘傳於世。藏傳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寧瑪派最為重視,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圓滿法》即為該派獨有的特殊伏藏法。  寧瑪派的教法主要為九乘三部。九乘即聲聞、獨覺、菩薩等顯教三乘,事續、行續、瑜伽續等外密三乘,摩訶瑜伽(大瑜伽)、阿魯瑜伽(隨類瑜伽)、阿底瑜伽(最極瑜伽)等內無上三乘。其中的阿底瑜伽即“大圓滿法”。甯瑪派最為注重修習心部的大圓滿法,主張人心本自清淨,三身圓滿,不假造作,本自現成,修習的關鍵僅是消業淨習,即可契證本性,圓滿佛事。  二、薩迦派(花教),創始於1073年,因該教派主寺薩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薩迦(藏語意為白土)。由於該教派寺院圍牆塗有象徵文殊、觀音和金剛手菩薩的紅、白、黑三色花條,故又稱花教。花教在形成教派體系、擴大宗教影響、伸展封建勢力過程中,出現過歷史上著名的“薩迦五祖”。其中,薩迦四祖薩班貢噶堅贊,1247年被元朝統治者召于涼州,商洽西藏的歸屬。之後,薩班聯絡西藏各個封建勢力歸順蒙古。薩班去世後,薩迦五祖八思巴又成為元朝中央的高級官員,受到元朝皇帝極大的恩寵,被封為“國師”、“帝師”、“大寶法王”,薩迦派也由此成為元朝在西藏統治的代表。明朝,薩迦派高僧貢噶紮西前往南京朝見永樂皇帝,受封為明朝三大法王之一的“大乘法王”。   薩迦派有血統、法統兩支傳承。元代以後,薩迦派內又出現俄爾、貢噶、察爾3個支派。此外,薩迦派的重要寺院還有四川德格的貢欽寺,青海玉樹的結古寺、稱多縣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爛陀寺,今錫金境內的結蔡寺等。  薩迦派採用款氏家族世代相傳的傳承方法。代表人物有薩迦五祖。初祖貢噶寧波(1102?一1158)、二祖索南孜摩(1142一1182)、三祖紮巴堅贊(1147一1216)、四祖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1182一1251)、五祖八思巴?洛追堅贊(1235一1280,薩迦班智達侄子)。1244年,薩迦班智達應蒙古皇子闊端邀請赴涼州會談,為元朝統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貢獻。後來,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國師、帝師,領總制院事,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務。1267年西藏建立薩迦派政教合一地方政權,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薩迦派勢力大增,其寺院及勢力波及到康區和安多各地,對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響。與此同時,薩迦派內部的矛盾亦逐漸發展,1324薩迦寺分成細脫、仁欽崗、拉康、都卻4個拉章,各領屬民、土地。1351年,薩迦派在西藏的掌權地位被帕竹噶舉派的大司徒絳曲堅贊取代,薩迦勢力日漸衰落。明成祖時,封薩迦首領為大乘法王,薩迦派僅保有薩迦附近一小片領地,其首領稱薩迦法王。明朝中期,其他3個拉章傳承斷絕,都卻拉章則再分為彭措頗章和卓瑪頗章兩房,延續至今,薩迦法王由兩房的長子輪流擔任。現今的薩迦法王在美國居住。  薩迦派在顯教方面注重經論的翻譯及辯經。顯宗方面有兩個傳承,一個宣導唯識見,傳授法相學;一個主張諸法性空,傳教中觀應成學說。密教方面有薩迦十三金法(《十三種不越週邊之金法》),“道果法”是最獨特的教法。“道果”法認為,修習佛法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舍去“非福”(“惡業”、做壞事)。專心于行善,來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第二層次是斷滅“我執”(“我執”指執於一切有形或無形的事物)。“我執”一斷滅,煩惱苦痛便無從生起,人也可從流轉輪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脫。第三層次便是除去“一切見”。一切見指“斷見” (指片面解釋“宇宙萬物皆非實有” )和“常見”(指一般人的見解)。薩迦派認為,要防止“斷見”、“常見”,走中道,這樣才能達到智者的境界。  薩迦派對藏族文化的發展有重要貢獻,元代帝師達瑪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漢、印度、北庭名僧用梵文原本對勘藏漢文佛教大藏經典,歷時3年撰成《至元法寶勘同總錄》。這為《藏文大藏經》的編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礎。薩迦寺至今仍是藏傳佛教中藏書最為豐富的一座寺院。  三、噶舉派(白教)創始於11世紀,重視密宗學習,而密宗學習又必須通過口耳相傳,故名噶舉(藏語口傳之意)。因該教派創始人瑪爾巴和米拉日巴在修法時都穿白色僧裙,故噶舉派又稱白教。白教最初分香巴噶舉和塔布噶舉。香巴噶舉在14、15世紀衰落,現在談到噶舉派,一般就是塔布噶舉。塔布噶舉實力雄厚,支系最多,其中一些不是直接控制過西藏地方政權,就是獨佔一方的封建勢力。   噶舉派是藏傳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創立者先後有兩人。一是瓊布朗覺巴,一是瑪爾巴譯師。這一派支系眾多,有達波噶舉和香巴噶舉兩大傳承。達波噶舉系統的創始人是達波拉結,但淵源卻可以追溯到瑪爾巴、米拉日巴師徒。達波拉結是米拉日巴的上首弟子之一,1121年在達布建岡布寺,收徒傳法。他融匯噶當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寫成《道次第解脫莊嚴論》,逐漸形成獨特的風規,而成“達布噶舉派”。後來,達波拉結的眾多門徒發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稱,遍佈于藏區等地,至今未衰。達波噶舉中的帕竹噶舉、噶瑪噶舉的上層曾受元、明兩朝冊封,相繼執掌西藏地方政權。格魯派興起後,噶舉派中僅有止貢、噶瑪、達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勢力。香巴噶舉系統的創始人是瓊波南交巴,故也稱瓊布噶舉。因瓊波南交巴在後藏的香地區廣建寺廟,傳法講道,故稱“香巴噶舉派”。  噶舉派主要學說是月稱派中觀見,重密宗,採取口耳相傳的傳授方法,曾融合噶當派教義。修習上,噶舉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顯密之分。顯教大手印為修心法門,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別善惡美醜,以得禪定。密教大手印為修身法門,密宗大手印則以空樂雙運為道,分實住太平印、空樂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大平印修身的方法有四種,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對人體呼吸、脈、明點(心)的修煉,而達到一種最高境界。噶舉派主要寺院有西藏墨竹工卡的止貢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四、噶當派(後改為格魯派,黃教)創建於1056年。”。藏語“噶”指佛語,“當”指教授。“噶當”意為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意思,故稱“噶當派”。該教派以修習顯宗為主,主張先學顯宗,後學密宗,其教法傳播甚廣,藏傳佛教各教派均受其影響。到15世紀,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以該派教義為基礎創立“格魯派”,噶當派也先後改宗格魯派(創建於1409年)。因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 原噶當派僧人和寺院,都改宗格魯派,噶當派從此在西藏社會上消失。  祖師宗喀巴生在西藏帕竹政權取代薩迦政權之時,上層僧人不僅直接參與政治、經濟權力的角逐,而且生活日趨腐朽,在社會上逐漸失去民心。針對這一情況,宗喀巴以重視戒律為號召,到處講經說法,於1402年和1406分別年寫成《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為創立格魯派奠定了理論基礎,積極推進西藏佛教改革。1409年藏曆正月,他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願大法會,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傳召大法會。法會後,宗喀巴建起著名的甘丹寺,創建起嚴守戒律的格魯派,“格魯”一詞漢語意譯為善律,指該派宣導僧人應嚴守戒律。由於宗喀巴及其追隨者戴黃色僧帽,故又俗稱黃教。黃教創建後,相繼又建立起哲蚌寺、沙拉寺、紮什倫布寺、塔爾寺、拉蔔楞寺,它們與甘丹寺一起並稱為格魯派的六大寺院。清代格魯派形成達賴、班禪、章嘉活佛(內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轉世系統。清代以來,格魯派寺院有了很大發展,除拉薩三大寺外,紮什倫布寺、昌都寺,青海塔爾寺、隆務寺、佑寧寺,甘肅拉蔔楞寺、卓尼寺,四川格爾底寺、甘孜寺,雲南中甸的格丹松贊林寺,北京雍和宮等也都是格魯派的著名大寺院。格魯派既具有鮮明的特點,又有嚴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後來居上,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派別之一。  格魯派的佛教理論繼承阿底夏所傳的龍樹的中觀應成派思想,主張緣起性空。所謂緣起,即待緣而起,也就是說一切法的產生均有原因;性空則是自性空的略寫,一切法均無自性,從緣而起,這便是緣起性空。修行上採取“止觀雙運”的修行方法,止觀兼重,即主張止往修、觀察修兩種輪次修習。格魯派認為,修止就是把心安住於一境,如果得到輕安之感,即是止的本體;修觀就是通過思維而得到輕安之感,此為觀的本體。修習應止觀相互配合,由止到觀,由觀到止,而達涅。格魯派認為戒律為佛教之本,因此重視一切微細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則,依律而行。在顯密兩宗的關係上,格魯派則強調先顯後密的修習次第和顯密兼修的方法。  格魯派寺院組織嚴密。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劄倉、康村三級,而且各有管理組織,執事人員實行任期制,各司其責,重要事務則會商決定。學經制度健全。有系統的佛教教育體系和學位制度,規定顯密並重,先顯後密,注重戒、定、慧三學並習的學經程式。同時格魯派寺院還重視文法、修辭、工巧、醫藥、曆算等學科,對藏族思想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知,格魯派並不是西藏的唯一宗派,早在忽必烈時代,薩迦派(俗稱花教)就是藏地最有影響的宗派。這一宗派的班智達(梵文音譯,學者的意思)不僅將自已的影響播及蒙古,而且它的代表人物八思巴還做到大元帝師,並且創了八思巴蒙文,以至於元代,喇嘛教成了國教。此外還有最早的寧瑪派(俗稱紅教),以及眾多以地命名或以修行方式命名的宗派(噶舉派、息結派等等)。即使同一個宗派,也會因為所處地域不同而有差異。  而在這裡要重點說的是格魯派,格魯派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後興起的一個,在西元15世紀時才興起。它一興起就迅速取代了其它各教派的地位,成為後期藏傳佛教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會發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都無法達到的重要地位。學修並重、講修並重的學風使其成為藏傳佛教中影響最大的派別。由於最晚出現,它幾乎吸取了以前諸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的各種教法,如有名的薩迦十三金法,噶舉的大手印,寧瑪的密修馬頭明王,噶當的十六明點(又稱“十六滴”),夏魯的時輪金剛,覺域的斷法教授等等。  格魯派,藏語格魯意即善律,該派強調嚴守戒律,僧人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創教人宗喀巴大師,原為噶當派僧人,故該派又被稱為新噶當派。宗喀巴曾師從14世紀西藏各大教派如薩迦、噶舉等,他針對藏傳佛教中當時僧紀廢弛、寺院生活腐化,而宣導宗教改革,提出僧人嚴格持戒、不事農作 、獨身不娶,並加強僧院制度管理。關於修持,他主張顯密並重,先顯後密,強調教理和因明等都有助於解脫。其《菩提道次第廣論》、《修宗道次第廣論》與阿底峽《菩提道燈論》在旨趣上一脈相承。  黃教確立了佛教寺院體制森嚴的等級制。一切權利集中於兩個最高教主之手,即班禪波切和嘉錯仁波切(後稱達賴喇嘛),據說他們是宗喀巴的兩全個大弟子。“班禪”意為大學者。“嘉錯”藏語意為大海,蒙語“達賴”意為大海。“仁波切”意為珍寶。  這些教派,最初並沒有活佛轉世制度。格魯派(黃教)採用活佛轉世制度始於16世紀中葉,西元1542年,格魯派(黃教)追認宗喀巴的弟子中年紀最小、創建並擔任紮什倫布寺寺主的根敦珠巴為一世達賴,追認曾任紮什倫布寺主、後任哲蚌寺寺主的根敦嘉措為二世達賴,1546年,年僅4歲的索南嘉措便成為三世達賴,活佛轉世制度在格魯派中自此確立。相傳至今的是十四世。在曆世達賴喇嘛中,除四世達賴是蒙古族、六世達賴是門巴族外,其餘都是藏族。至清代,該派的達賴與班禪兩轉世系統均由清廷扶持確認。格魯派成為西藏地方政權的執政教派,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形式自此進一步發展。格魯派除藏區四大寺,尚有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蔔楞寺及今蒙古的額爾德尼召等教派中心。該派奉龍樹《中論》,持緣起性空之見。謂諸法待緣而起,畢竟空無自性。修持主教行並重,不廢戒律,兼重止觀。教法包容顯密二宗,強調先顯後密,循序漸進,學不躐等 。其學經制度嚴密系統,考核升遷章法嚴密。顯宗學僧先通五大部(《 量釋論 》、《現觀莊嚴論》、《入中論》、《戒律本論》、《俱舍論》),在三大寺獲格西學位後方可進一步修密宗四大部瑜伽密法。該派亦有嚴格寺院管理制度,僧職人員各司其職,母子寺院從屬關係嚴格。歷史上該派在藏族、蒙古族居住區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康熙五十二年封班禪五世為“班禪額爾德尼”,“額爾德尼”是滿語,意為珍寶。班禪和達賴都被奉為最受尊奉之伄的化身。班禪是阿彌駝佛(無量光佛)的化身,達賴是觀世音的化身,就教階而論,班禪高於達賴,但從明清以來,世欲政權盡賦于達賴,而班禪則遠離世俗事物,所以達賴在佛教界的實際聲望較高。達賴住在布達拉宮,而班禪住在日喀則的紮什倫布寺。清初達賴五世受順治冊封,成為藏家喇嘛教各派總頭領。格魯派從此成為西藏地方的執政教派得到廣泛的流傳。   由於達賴和班禪世系均出自于宗喀巴所創立的格魯教派,轉世系統雖然不同,但達賴和班禪的宗教政治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在後世的傳承中,兩系領袖又互為師徒,因此,他們既有同門師兄弟又有同門師徒的關係。簡單說,大家都知道班禪達賴都是轉世靈童擔任,現任去世,有下一任,哪一位轉世早,哪位就是師傅,另一位就是徒弟。班禪方面:一世班禪為一世達賴之師;四世班禪為四世、五世達賴之師;五世班禪為六世、七世達賴之師;六世班禪為八世達賴之師;七世班禪為九世、十世、十一世達賴之師;八世班禪為十三世達賴之師。達賴方面:五世達賴為五世班禪之師;七世達賴為六世班禪之師;八世達賴為七世班禪之師;十三世達賴為九世班禪之師。  在最初的宗派傳承過程中,由於兩系所處的地理位置,造成了達賴的影響主要在以拉薩為中心的大部分藏區,而班禪的影響主要在後藏以紮什倫布寺為中心的大部分區域。在早期,兩系雖然同出一門,但因地域、各自依賴的地方勢力、家族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對整個西藏的影響也不同。這種局面的根本轉變,則因為五世達賴真正讓格魯派走上政教合一的歷史舞臺。     到上世紀初,達賴所轄寺廟凡3550所,喇嘛302,500;黑頭藏民(俗民、農奴)121,438戶。班禪所轄則327廟,喇嘛13,700。達賴和班禪相比,前者不僅是宗喀巴傳承的宗教支系,更表現為西藏政治的主要力量,而班禪世系相比之下更遠離政治。這種情形,直到1959年之後,隨著班禪世系更貼近中央政府權力中心,其在西藏的影響雖然有些變化,但對於一個在某種程度並不刻意區分政教的民族而言,達賴世系的影響根深蒂固也更為有力。   達賴和班禪本來是一直互為師徒,世代交好的,但這種關係直到班禪9世和達賴13世因西藏權力的劃分而反目破裂,此後的達賴班禪再也未能互為師徒,參加對方的灌頂禮。  那麼現在到底是信仰達賴的人多呢還是班禪的人多呢,從地域上看,班禪的信徒大多集中在青海和後藏,八十年代十世班禪去青海傳法,信徒跟在車後把寶石鑽戒哈達竟相往車上扔,一時車上象下了雨。又有牧民趕來數萬的牛羊貢獻,法會算的上是盛況空前。班禪在拉薩的勢力遠不如在青海來的大,這大約和達賴的抵制,以及他後來結婚而威望降低有關。達賴到現在共傳了十四世,其中比較有名的有風流的達賴六世倉央嘉措,他雖然後來被清朝所廢然而他所寫的情歌被藏人傳唱至今。從達賴9-12世,都趕上了前藏政權的內鬥,基本沒有活過二十歲的,最短的只活了11歲。【達賴喇嘛世系表】達賴喇嘛世系 年 代 原 名 重 要 事 件 達賴一世(追認) 1391-1474 根敦主 紮什倫布寺創建人,自任座27年。 達賴二世(追認) 1475-1542 根敦嘉措 紮什倫布寺、哲蚌寺堪布 達賴三世 1543-1588 索南嘉措 任哲蚌寺做主,塔爾寺創建人,為達賴喇嘛稱號之始。 達賴四世 1589-1616 雲丹嘉措 蒙古族,任哲蚌寺和沙拉寺堪布 達賴五世 1617-1682 阿旺羅桑嘉措 清政府賜金冊金印,尊為喇嘛教最高領袖。 達賴六世 1683-1706 倉央嘉措 1697年入布達拉宮座床,1705年被清政府廢黜。 達賴七世 1708-1757 格桑嘉措 1751年受清政府命掌管西藏地方政權,是政教合一制度的開端。 達賴八世 1758-1804 絳貝嘉措 1781年受命清政府掌管西藏地方政權。 達賴九世 1805-1815 隆朵嘉措 暴卒,年僅11歲 達賴十世 1816-1837 楚臣嘉措 暴卒,年僅22歲 達賴十一世 1838-1855 克主嘉措 1855年受命清政府掌管西藏地方政權,暴卒,年僅18歲 達賴十二世 1856-1875 成烈嘉措 1873年受命清政府掌管西藏地方政權,暴卒,年僅19歲 達賴十三世 1876-1933 土丹嘉措 1894年開始親政,政治態度一直在清政府和英政府之間搖擺不定。 達賴十四世 1935- 丹增嘉措 1959年達賴喇嘛逃離西藏,在西藏設立的政府要員也流亡印度達蘭薩拉成立了西藏流亡政府,這些被稱為“小拉薩”。【  十四世達賴丹增嘉措,1935年7月出生于青海湟中縣祁家川(今青海省平安縣紅崖村),乳名拉木登珠。1938年拉木登珠被原西藏地方政府遴選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唯一轉世靈童,後報請國民政府特准免予“金瓶掣簽”。國民政府後來派遣特派大員吳忠信會同熱振呼圖克圖,於1940年在拉薩為丹增嘉措舉行坐床典禮,是為第十四世達賴喇嘛。1950年11月17日,年僅16歲的達賴開始親政,成為藏傳佛教的領袖之一。 【各世達賴簡介】  達賴一世名根敦朱巴(1391~1474)。是西藏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弟子。他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在後藏日喀則創建了紮什倫布寺,並擔任該寺第一任法台。  達賴二世名根敦嘉措(1475~1542)。一生曾任紮什倫布寺、哲蚌寺和沙拉寺的法台,並在西藏山南拉摩朗錯(湖)畔創建了曲科甲寺。  達賴三世名索南嘉措(1543~1588)。曾任哲蚌寺和沙拉寺的法台,並在康區理塘地方建立了春科寺。萬曆年間,蒙古可汗俺答邀請索南嘉措到青海傳教,俺答本人和蒙古人民都改信了西藏格魯派的佛教,並給索南嘉措贈送“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的尊號。從此才有了“達賴喇嘛”這一稱號(後來西藏黃教徒又追認根敦朱巴為一世達賴喇嘛,根敦嘉措為二世達賴喇嘛)。俺答汗後又邀請索南嘉措到內蒙古傳教,建立了錫勒圖召(喇嘛寺),格魯派信徒逐漸遍于內蒙古、外蒙古。  達賴四世名雲丹嘉措(1589~1616)。歷代其他達賴都是藏族,唯有四世達賴是蒙族。萬曆三十年(1602)被西藏三大寺代表迎回西藏,曾任哲蚌寺和沙拉寺的法台。  達賴五世名阿旺羅桑嘉措(1617~1682)。明末,他與四世班禪羅桑曲結合謀,派人赴新疆密召蒙古顧實汗率部進入西藏,推翻了佛教噶舉派(白教)法王和農奴主實力人物藏巴汗的統治。順治九年(1652),達賴五世來到北京覲見清朝皇帝,次年返回西藏。返藏途中,清世祖派人送去金冊金印,冊封五世達賴羅桑嘉措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  達賴六世名倉央嘉措(1683~1706)。康熙四十四年(1705),顧實汗之孫拉藏汗與第巴桑結嘉錯之間發生衝突,拉藏汗殺第巴桑結嘉錯,廢黜達賴六世倉央嘉措。不久,達賴六世病逝,西藏也一度為新疆的蒙古準噶爾部所控制,直至康熙五十九年,清朝政府才恢復了對西藏的統治。達賴六世很有文學修養,他的抒情詩集在西藏民間廣為流傳,膾炙人口。  達賴七世名噶桑嘉措(1708~1757)。康熙五十九年由清朝政府派往西藏平叛的軍隊護送到拉薩。雍正五年(1727),西藏地方又由西藏農奴主的實力人物噶卜倫阿爾布巴、隆布鼐、紮爾鼐等策劃,發動武裝叛亂,殺首席噶布倫康濟鼐。雍正帝又派兵入藏平定了叛亂。為加強對西藏地方的統治,雍正帝決定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正副二人,其地位與達賴平等,在達賴之下仍設藏王一人,由珠爾默特那木劄勒繼任,受達賴與駐藏大臣的共同領導,處理西藏地方的日常政務。乾隆十四年(1749),藏王珠爾默特那木劄勒陰謀叛亂,乾隆帝平定叛亂後,決定廢除藏王制,政務由噶廈(西藏地方政府)管理,受達賴與駐藏大臣的直接領導。  達賴八世名強白嘉措(1758~1804)。乾隆五十六年廓爾喀人以邊界課稅糾紛為藉口大舉侵入西藏,佔領了整個後藏地區,班禪七世丹白尼馬從紮什倫布寺逃至拉薩避難。乾隆帝派福康安率軍入藏,收復失地。次年,清軍在西藏大敗廓爾喀人,廓爾喀國王向清軍投降,並立誓永不侵藏,清軍乃從西藏撤回。為整頓西藏地方的政務,使其長治久安,乾隆帝令福康安與達賴八世強白嘉措、班禪七世丹白尼馬協商,共同議定了《欽定西藏章程》(又名二十九條章程),對西藏的官制、司法、貨幣、稅收、交通、宗教、軍事、差役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這是清朝政府對西藏地方事務的一次重大改革,該章程一直沿用到清末。  達賴九世名隆朵嘉措,只活了十一歲。  達賴十世名楚臣嘉措(1816~1837),只活了二十二歲。  達賴十一世名凱珠嘉措(1838~1855),只活了十八歲。達賴十二世名成烈嘉措(1856~1875),只活了二十歲。他們都短命而死,是因為當時清朝政府已日趨腐敗,駐藏大臣多老朽昏庸,西藏農奴主之間的爭權奪利鬥爭逐漸激化,故這幾世達賴都作了西藏大農奴主爭權奪利的犧牲品。  達賴十三世名土登嘉措(1876~1933)。在位初期,西藏受到英國侵略。他雖力主抵抗,但終因兵敗而避難於外蒙古。中英關於西藏問題第二次條約簽訂後,清又重新取得對西藏的部分主權,達賴十三世也返回拉薩。但因與駐藏大臣發生矛盾,遂於1910年逃往印度,投靠了英國。辛亥革命後,重返西藏,在英國的保護下,重掌西藏地方政權。從此西藏處於半獨立狀態,達四十年之久。1933年,達賴十三世圓寂。南京國民政府以“致祭”為名,派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黃慕松入藏,追封達賴十三世為“護國弘化普慈圓覺大師”。黃慕松在拉薩曾與噶廈舉行談判。要求承認西藏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西藏服從中央;中央許可西藏自治;以及班禪九世回藏問題等,均沒有獲得什麼結果。黃慕松返回內地時,留了一部分人,在拉薩設立“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    達賴十四世名丹增嘉措(1934~)。出身於青海省湟中縣的藏族農民家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達賴十四世曾派代表團到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舉行談判,簽訂了《十七條協定》,西藏和平解放,重新回到了祖國大家庭。1959年,西藏一部分農奴主為了抗拒民主改革,發動了武裝叛亂。達賴十四世出走印度。【達賴轉世認定程式】  1. 觀察達賴圓寂時面向,瞭解有什麼遺言或暗示。  2. 請在世的班禪問卜,判斷轉世方向。  3. 召集攝政和僧俗要員,讓專職降神的乃均、曲均降神,指明轉世方向。  4. 請山南桑耶寺的降神喇嘛曲將降神,指明轉世方向。  5. 派大德高僧到拉薩東部的曲科甲聖湖觀察轉世地方的地貌特徵顯影。先向湖中拋撒哈達、寶瓶藥物等,然後擇地誦經祈禱,靜觀湖面顯現幻影,最後描繪出轉世地的環境和特徵。  6. 攝政將蔔征和湖上顯征繪成圖,派出許多大德高僧分幾路前往確定的方位分頭尋找。  7. 在蔔算方位發現與卜征和達賴圓寂大致同時出生的男孩後,先觀察其長相與動作,然後將達賴生前用過的物品與其它雜物混擺在小孩面前任其抓拿,並進行智力測試,看其有無"靈異"現象。  8. 如小孩表現“靈異”,又抓拿達賴用過的物品,選靈童的人便囑咐其家人要認真照看小孩,不讓外人接觸。同時回去向攝政等彙報。  9. 攝政擇吉日邀請三大寺活佛和僧俗官員一起,再請乃均、曲均降神,如無誤,則報告駐藏大臣,徵求中央王朝的意見,並準備迎接。  10. 由侍候達賴的“三大堪布”和官員、軍隊組成龐大的迎接隊伍,前往接請“靈童”,連其家人一同接到拉薩。  11. 如果只選到一名“靈童”,就直接請駐藏大臣報請中央,請予免去“掣簽”而直接冊封。如果有多名“靈童”,那就要召集攝政和大活佛、高僧及官員到大昭寺,由駐藏大臣親自主持“金瓶掣簽”活動,將寫有各“靈童”姓名的簽放入瓶內搖後當眾掣出,定奪達賴轉世。定為轉世者,其家人被封為貴族。落選者也有較好的安排。  12. 被確定的“靈童”直接送至公塘寺或哲蚌寺學習經典。  13. 由班禪親自為達賴轉世者剃髮受戒取法名,並親自教育轉世靈童一段時間。  14. 在中央王朝冊封令下達後擇定吉期,由攝政、駐藏大臣和各寺高僧、官員陪同前往大昭寺,先向殿中的“當今皇上萬歲萬萬歲”牌位獻哈達,再進內朝拜釋迦牟尼佛像。  15. 向布達拉宮進發,在日光殿舉行“坐床典禮”。儀式後,新的達賴正式確定,開始使用達賴的金印、權力。                                                              引用:本文收集自網站中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bb2500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後決定愛上你插曲-我們都傻-歌詞作詞:陳威全作曲:陳威全計算著為你流下了多少眼淚就代表又對我的心 撒了 多少謊但每次我都選擇 選擇相信相信你是愛我的*倔強的以為我真的能改變你看你裝無辜的眼神 我很窒息難道你沒有看見 看見我對你的好還是你忘了 那些數不清的愛情軌跡你說我傻 傻在愛上只懂愛自己的人我說你傻 傻在愛他你的眼睛騙不了人我們都傻 傻在為一段沒有未來的愛情付出還在期待會有奇蹟出現你說我傻 傻在愛上沒有感情的分身我說你傻 傻在愛他就固執的奮不顧身我們都傻 傻在寧願被犧牲也不願放棄天真還在期待會有奇蹟出現﹡REPEAT誰沒有為愛做過傻事 只是問心無愧 諷刺也無所謂我說我傻 傻在愛上沒有感情的分身你說你傻 傻在愛他就固執的奮不顧身我們都傻 傻在寧願被犧牲也不願放棄天真還在期待會有奇蹟出現還在期待會有奇蹟出現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bb2500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24 Wed 2011 21:21
  • ya

ya星期六ㄚ..我跟媽咪一起去環球..好像刷了塊一萬塊ㄟ^^(好像花太多了)包刮現金花了超過2萬塊..太不得暸ㄌ!!= =(回家還被罵)我買了2建新的牛仔短褲、3件上衣還有幾雙高跟鞋(因為我超愛高跟鞋的啦)改天再po照片給你們看喔!!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

bb2500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春到基隆遊玩,不妨來點新鮮的,可到頂級溫泉會館享受優質暖湯驅走冷颼寒意,去廟口夜市品嘗外觀像肉圓一般的肉芋丸,象征“圓滿富泰”討吉利,再到掛有老虎燈籠的菜頭魯攤子大啖“好采頭”(蘿蔔),討個開運好兆頭,預祝來年事事如意、虎虎生風!

bb2500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